如何破解这顶“官帽”
——读朱大可《解读“东方之冠”:一顶染红的官帽》
(阿 泰)
我非常欣赏朱大可先生这篇:《解读“东方之冠”:一顶染红的官帽》 ”。从建筑美学的立场来看,这座企图表达某种象征意义的世博会主体建筑,确实存在严重的缺陷。通俗一点说,有点头重脚轻,缺乏凝重的稳如泰山的感觉。与老外滩稳稳实实一排老欧式建筑,与陆家嘴万笏擎天、欣欣向上的新建筑群遥相呼应成鼎足之势,似乎承受不了顶梁大柱的角色。这是考虑不周的败笔!朱大可先生的分析虽有偏颇,从总体而言,还是切中要害的。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巴洛克、哥特式、西班牙式、法国式、日本式、俄罗斯式、阿拉伯式的宫殿教堂……太多太多了!就中国而言,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绍兴的马头墙,客家的土堡、徽州的深宅民居、平遥的晋商大院……并不比欧式建筑逊色。但中国只有工匠,没有建筑设计师慨念。到了近代,建筑师纷纷前卫起来,个性化的标新立异成了时尚,否则便成不了世界级的建筑师!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悉尼歌剧院。你说它象盛开的花瓣,还是像吞食中的鲸鱼嘴?但它毕竟获得全世界的一致好评!另一位大建筑师贝聿铭,他生长在上诲,如今成了“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就是他,在法国卢浮宫边上,建起一座全现代化的“玻璃金字塔”,(注:它不是耍杂技似的倒立金字塔,而是稳稳当当的循规蹈矩的金字塔)从开始被人非议.责疑、甚至嘲讽,直到建成后被法国这个众口纷纭的民族,引以为巴黎的骄傲!又是华人创造的奇迹!
三十年来中国新建筑群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虽说走遍中国,有大同小异的乏味感,但成功的也不少: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上海经贸大厦、上海博物馆、大剧院、华亭宾馆……也都称得上上乘之作,惟有这世博会中国馆,实在不敢恭维!
要想有人承担错误,这是不可能的!上海从来没有自我反省的习惯!拆了重盖,也不太现实。我出个点子,虽然我没学过建筑学,一个实足的外行。不过作为一个上海市民,提个小建议,只要不太出格,不至於贻笑大方吧!就权且当一个报纸上的花边新闻看吧,看过忘过,一笑了之。
要解决观感上头重脚轻不稳重的感觉,我建议周边一圈从外至内第二档的四角,加上四朵顶天立地、不绣钢雕塑造型:四朵含苞待放的白玉兰。在结构上形成两个大的反差,挺拔的直线条式的钢结构与线条柔和的白玉兰花骨朵儿:大红色的基调反衬出不绣纲本色的银色烘托,虽说有点不伦不类,不太协调。但我认为,第一种反差:刚柔结合,符合中国太极八卦的原理,并无不可。“天园地方”的古哲理在上海博物馆的设计上不是用得恰到好处吗?至於色彩上的反差,红、白、黑三色都是“百搭”颜色。白玉兰的银白色正好减少些纯红色的肃煞之气!也是一种融和、补偿、协调和中和。至於造型是用写实还是变形,两种色调的比例最佳状态,那是设计师的创造了,用不着我班门弄斧、越俎代疱了。
随便想到的异想天开,请大家不要见笑。朱大可先生的阳春白雪,让我这个草根小民的下里巴人来中和中和,掏掏浆糊吧!否则太刺激神经了,容易产生误诊误判。“四人帮”应是上海特产,虽已灰飞烟灭。但要断子绝孙,那倒也还不容易!小心为是!小心为是!否则,区区水辉、南薇,早就可以摔掉黑锅,要想还原一个本来面目,还用得着化上千牛万虎之力?明摆着的现实,还用我来多嘴?!小心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