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 纪念专辑 | 许如辉研究 | 大同乐会 | 民族器乐 | 流行歌曲 | 电影戏剧 | 戏曲音乐 | 作品年谱 | 学人学界 | 文霞专栏 | 著作权 | 许如辉戏曲音乐冤案 | 作品赏析 |交流论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赵士荟:老歌中的上海风情
4/2/2007 点击数:3304

                                                                                  赵士荟    

 

 

   旧上海以街头叫卖为题材的歌曲不少, 其中首推聂耳的《卖报歌》。歌曲共分三段:

 

     啦啦啦, 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大风大雨里满街跑,走不好,滑一跤,满身的泥水惹人笑,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耐饥耐寒地满街跑,吃不饱,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谁告, 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此曲的题材源自现实。1933年的一天,聂耳在吕班路(今重庆南路)上看到一个卖报的小姑娘,名叫小毛头。当他了解到这个小毛头每天过着 “耐饥耐寒地满街跑”的卖报生活时,萌发了创作冲动,回到宿舍立即写下这首《卖报歌》。小毛头后来经聂耳介绍去联华影片公司拍戏,艺名为杨碧君,成为电影演员后,嫁给了作曲家严折西。《卖报歌》以后由龚秋霞灌成唱片,虽然她不是首唱者。

 

      和《卖报歌》同时流行的还有一首《卖油条》,是作曲家许如辉的代表作。歌曲较长,共分四段,现节录第一段:

 

     “卖油条,卖油条,长街短巷到处地叫。哪里来的温?哪里来的饱?/ 卖油条,卖油条,爹娘年已老,女儿年犹小,还有妻子辛辛苦苦,勤勤俭俭真正好 / 卖油条,卖油条,谁买我的热油条? 滋味适口价钱巧,三个铜板买一根,不欺老也不欺小 / 卖油条,卖油条,哪里来的温? 哪里来的饱? 就靠我卖的油条,卖油条!

 

     歌曲表现了城市贫民的苦难生活。许如辉原在明星影片公司担任作曲,曾经谱写了不少电影插曲,当年流行一时的《永别了我的弟弟》也出自他的手笔。解放后, 许如辉从事沪剧编剧和作曲,沪剧《少奶奶的扇子》即为他的代表作。

 

     和《卖油条》同属 “姐妹篇” 的还有一首《卖烧饼》,那是严折西的作品,由周璇演唱:

 

   “卖烧饼,卖烧饼,卖香的甜的饼。穷苦的朋友,饥饿的朋友,快来买我的饼/ 卖烧饼,卖烧饼,卖香的甜的烧饼,出汗的朋友,出力的朋友,快来买我的饼 / 卖那香的甜的饼,( 高喊: 卖饼呀 ) 卖那疗饥治饿的饼, ( 高喊: 卖饼呀 ) 吃了我的烧饼,耐饥耐饿长精神, 工作更起劲 / 卖烧饼,卖烧饼,卖香的甜的饼。你也吃饼,他也吃饼,都来吃我的饼! (第二段略)

 

      梨膏糖是上海城隍庙的特色产品,上海街头也时有叫卖。有一首《卖梨膏糖》(黎锦光作)非常有趣:

 

     “卖梨膏糖,卖梨膏糖,小小的方方的糖,甜甜的香香的糖,诸位若是不相信,送一包给你尝一尝。哑巴吃了我的糖,跑上戏台唱二黄; 聋子吃了我的糖,去听哑巴唱新腔:瘸子吃了我的糖,连跑带跳去帮忙;瞎子吃了我的糖,睁眼要看我的梨膏糖!

 

     不少作家,报人都曾用笔记录下街头流浪儿的悲惨境况,老歌中也不乏他们的呻吟。请听一首街头流浪儿所唱的《新莲花落》:

 

     “我们都是没饭吃的穷朋友(穷朋友),采枝花儿开,一个一支莲花, 饥饿道上一块儿走(一快儿走),两支花儿开,花开莲花落,一齐落莲花。天灾使我们成一家,三支花儿开,三个三支莲花,人祸逼我们牵紧手(牵紧手),四支花儿开,花开来莲花落,一齐落莲花。”

 

      以上是第一段唱词,接下来还有一段生动的对白:

 

     (狗叫) (旁白:臭要饭的, 快走开! ) (狗叫) (旁白:不走开? 看狗要咬你了! ) ( 狗叫) (快板:不怕丑,哇啦哇啦吼,我认得你就是那只小狗,嘿,你的脸皮怎么变得这么厚? 哈哈! 原来是只涂了层来路的化妆油! )

 

      歌曲共有五段,灌在78转的胶木唱片正反两面。此曲是影片《迷途中的羔羊》插曲。该片由著名电影导演蔡楚生编导,小明星葛佐治,陈娟娟等主演,是我国第一部以流浪儿童为题材的影片,通过小三子和小翠等人的遭遇,生动地反映了三十年代流浪儿童的悲惨命运。歌曲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众演员齐唱。影片中还有一首《月光光歌》,由扮演小翠的小演员陈娟娟独唱。

 

      抗战胜利之后,上海马路上三轮车骤然增多。当时曾流行一首《三轮车上的小姐》,此曲描写坐在三轮车上的美丽小姐和她身旁的一名 “胖胖身体大肚皮”的老汉 “嗲声嗲气”, “叫人见了交关惹气”, 针砭时弊,发人深思。

 

      和《三轮车上的小姐》相对应的还有一首《三轮车夫歌》:

 

     () 好个阿根歌,喜听我唱歌,踏一部三轮车,两脚快如梭,一个钱也不给,阿根莫奈何,赚不到银子没法讨老婆。() 好个小玲妹, 生来爱唱歌,自从进纱厂,整天受折磨,一年头发白,两年皱纹多,三年变成了老太婆。 (最后两人合唱) 鬼子赶走了,中国见和平,这时节你我携手笑呵呵!

 

    这首歌是影片《衣锦荣归》(1946)插曲,由田汉作词,董兼济谱曲。影片描写了一个家庭在抗战胜利前后的悲欢离合。片中的阿根歌由张雁扮演,小玲妹由徐佐雯扮演。他倆在片中演唱的这首割,由姚敏和白云()幕后代唱。

 

    在旧上海的马路旁,“西洋镜” (有称“拉洋片” ) 不时吸引路人驻足。有一首《西洋镜歌》语带双关, 颇耐玩味:

 

     “往里头看来往里头张,单看这满街的灯火辉煌的亮,嘿嘿嘿,过来往里看! 嘿嘿嘿,过来往里张! 十里洋场有九里亮,十个青年人有九个彷徨,卖力的有力无处卖,出门人看你向何方 /往里头看来往里头瞧,单听这汽车的喇叭呜呜地叫,嘿嘿嘿,过来往里看! 嘿嘿嘿,过来往里瞧! 十个大姑娘有九个俏,十家的买卖有九家萧条,有钱人有钱无处放,没钱人在风雨里正飘扬 / 往里头看来往里头瞧,单看这来来去去的天天有,嘿嘿嘿,过来往里看! 嘿嘿嘿,过来往里头瞅! 要活命就得自己救,十字街头你切莫停留,再造起一个新世界,往前凭着你自己的手!

 

    该曲是影片《都市风光》(1935)插曲,孙师毅作词,赵元任谱曲,袁牧之演唱。 曲调采用了传统说唱形式,歌词富有讽刺意味。

 

    在旧上海,“瞎子算命”也是街头一景。早在三十年代,黎派音乐创始人黎锦暉即有一曲《瞎子瞎算命》问世,颇有喜剧意味:

 

     “姐在房中绣花绷,忽听门外响叮咚,来了一位瞎先生 / 姐把先生高声唤,请你替奴家算一算,给你几个大铜板 / 先生开口问原因,何年何月何日生? 请你细细说分明 / 奴把八字告先生,他把指尖轮一轮,连忙开口话奴身 / 恭喜小姐福无边,你的婚姻在眼前,嫁个青春美少年 / 奴家听见笑哈哈,胡说八道不成话,真正应该打嘴巴 / 奴家去年出了嫁,我的丈夫就是他,还有一个小娃娃 / 算命先生听见了,

连忙起身往处跑,一个铜板也不要!

 

     以上这些老歌,生动地唱出了街头百态,更多地表现了旧上海下层民众的生活侧影。

 

                                                                                 ( 原载《上海滩》2004年第9)

 

   —————— 

    [寒夜闻柝]网注:许如辉的《卖油条》,是最早出现的卖字歌,1929年已流行上海。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Omega Watches , Cartier Watches, Breitling Watches, Chanel Watches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fake wat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