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体思八旬近照)
--------------------------------------------------------------------------------
【作曲家许如辉纪念网】注:
本文(<<重庆大同乐会>>)系郑体思先生所著, 原载台湾<<北市国乐>>, 后收入<<抗日战争时期国乐活动回忆录文集>>, 现征得先生同意, 在网上 首发.
郑体思先生: 1921年生于江苏南京, 今已84岁高龄了; 他自幼喜爱国乐, 初中毕业已会笛, 箫, 京胡, 月琴, 风琴等乐器; 1937年抗战爆发后逃难至西 南重庆; 1940年以练习生名义考入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 演奏琵琶, 二胡和 洞箫; 1947年进入重庆中央大学经济系, 但念念不忘国乐, 课余成立了具专 业水准的<<中央大学白雪国乐社>>, 继续弘扬中国民族音乐, 且乐社精神 延续至今.
自1986年开始, 受”抢救文化遗产和以史为鉴填补历史空白”感召, 以"亲 历,亲见, 亲闻”的难得阅历, 撰写抗战重庆音乐史系列回忆文章, “工夫不负有 心人”, 20年来, 竟已成文80余篇(内容从1938年扩至2000年), 大部分已发 表在国内外刊物中. 2001年, 胞弟郑体宽(重庆大学教授) 先生负责打印装帧, 汇编成册, <<抗日战争时期国乐活动回忆录文集>>藉以问世, 旋分送知己好 友同仁后辈传阅, 获得极高评价. 该书(册)虽非畅销书目, 但受赠者无不感受 其厚重的历史内涵, 每篇每章每节每句均史料, 可作进一步开拓, 深具永久保 存价值.
鉴于长期来对民国音乐史研究的干扰和漠视, 时过境迁, 许多史料, 包括人 物, 口述, 文字, 曲谱, 照片, 器乐等, 已永久消失了. 今日学人所作努力, 实属 “亡羊补牢”而已, 这正是郑先生系列回忆文章难能可贵之处. 40年代的重庆, 是民国政府的战时首都, 一度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影, 话剧, 音乐, 绘画 等界大量优秀人士. 郑先生以珍重历史的大无畏精神, 抢救了其中音乐界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国乐活动回忆录文集>> 共四大章节, 含 “人, 事, 社团和活动”. 除重庆大同乐会外, 重庆中央广播电台, 重庆南开中学正声乐社等历史原貌, 也有再现. 杨大钧, 夏荪楚, 陈济略, 储师竹, 黄锦培, 王沛纶, 刘北茂等音乐名家, 书中也作了专门介绍.
台湾有一位刘绍唐先生(已故世), 上世纪60年代以创办<<传记文学>, 抢救 民国史而闻名, 他为刊物拟定的方向, 原是政治史, 后来涵盖至军事, 艺文, 医学 等诸多领域, 并规定作者全用真名, 以对所撰内容负责. 几十年来为刊物写稿者 不乏学者,名流, 政府高层. <<传记文学>>已极见成效, 被视为研究民国史必读 之刊, 海内外学界对创办人刘绍唐先生也赞誉有加, 称他 “一人敌一国”. 郑体 思先生也颇具刘先生 “不受名利诱惑, 甘作孺子牛补史”的奉献精神, 他写史涉 及范围之广, 蜀中无二人.
近年来, 国内音乐界发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需重写”的强烈呼声, 若要填补 其中抗战重庆时期这一章节, 郑体思先生的<<抗日战争时期国乐活动回忆录 文集>>显然是绕不过去的, 为必读之书. (文霞)
-----------------------------------------------------------------------------
本世纪2,30年代,设在上海的大同乐会,是我国早期颇有影响的民间业余国乐社团之一。 1937年“8.13” 全面抗战后不久,该会停止活动,一部分会员辗转来到大后方重庆,并发起组织重庆大同乐会,当时的主要负责人有郑玉荪,许如辉等人。由于有国民党中央委员潘公展等元老们的大力支持,请重庆社会部拨助经费, 招收培训了一批难童, 巴县开办了乐器工厂。他们一面试制竹笛等乐器,一面就传教国乐乐器的演奏方法。
到了1941年夏,乃建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国乐队,曾在《中央日报》上发布新闻报道, 定期举办国乐演奏会,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指导, 笔者特前往欣赏, 留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 不久, 又应邀到沙坪坝南开中学的正声乐社, 举办国乐演奏会, 引起全校同学们对国乐的浓厚兴趣与爱好。 难童们经培训后, 能分别担任各种乐器的演奏任务。 当时的乐器种类中, 胡琴类有二胡, 中胡, 大胡, 低胡, 板胡等; 弹拨乐有双清, 三弦, 琵琶, 扬琴, 中阮, 大阮, 古筝, 箜篌等; 吹奏乐器有笛, 箫, 壎, 排箫等。 这些自行设计绘图制造。 特别是排箫, 壎, 箜篌等古乐器, 失传已久, 能够战胜资金, 技术和物质条件等的重重困难, 自力更生地试制出来, 的确不是一樁简单的事。 抗战胜利后, 这些乐器一部分无偿赠送给南开中学正声乐社, 其余的陆续作价处理给留在重庆的会员。 刘志坚先生的家里, 至今珍存有当年自制的二胡, 琵琶, 古筝等乐器, 可为历史见证。
抗战后期, 重庆大同乐会陆续吸收社会各界的业余国乐爱好者参加活动, 每周集体排练一次, 由许如辉担任指导, 活动地点在市中区骡马店附近某尼姑庵内, 公有乐器请庵里保管, 会员平时有空, 可随时到庵内自行练习。 他们经常排练, 演奏的节目有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 《塞上曲》, 《霓裳曲》, 民间乐曲《湘江曲》, 《将军令》 和许如辉创作的合奏曲《寒夜闻柝》, 《国家典礼乐章》等。 担任独奏的有杨兢明(杨琴), 张宁宇(琵琶), 朱协中(琵琶), 文家棠(二胡), 刘志坚 (笛, 箫, 古筝), 许如辉(箜篌, 排箫, 壎), 赵玉斋(大擂), 刘文华(古琴)等等。 历年的演出活动, 每以纪念音乐节, 音乐月, 艺术节, 国庆节, 劳军, 赈灾等名义, 与其他音乐团体如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等单位, 举行联合音乐会。 当时的报纸每有新闻报道。
1942年春在国泰大戏院上演五幕历史剧《屈原》, 由郑颖荪任音乐顾问, 幕前曾为难童募捐, 由大同乐会演奏《大同之声》 (注:许如辉作曲), 并请名老影星胡蝶独唱。 1944年又为四幕古装历史悲剧《董小宛》配乐伴奏, 由许如辉音乐设计, 选用四首国乐曲烘托剧情, 悲欢离合, 缠绵悱恻, 古扑典雅, 动人心弦, 增强了演出的艺术效果。 后又为俞伯荪编写的扬琴剧《梁红玉》伴奏等等。 抗战胜利后, 大同乐会的会员们, 纷纷复员返回各自的故乡, 继续留在重庆的有刘志坚, 张宁宇, 文家棠, 朱协中等人。 至今刘志坚(已78岁)先生仍健在, 并积极参加重庆晚晴民乐社的排练演出活动, 已历经15个年头, 风雨无阻, 从未间断, 令人钦佩。
重庆大同乐会曾油印出版《国家典礼乐章》一册, 内分22章节, 每章自成一曲, 各曲均有曲名, 曲谱和可以吟唱的歌词, 以及简要的文字说明等。 每曲的乐谱均分为工尺谱和简谱各占一页, 可以单独演奏某曲或数曲, 也可演奏全部典礼乐乐章。 全部乐曲均由许如辉试制, 多选之古谱, 歌词也多为古诗词, 典礼乐章的主要篇章有: 《开国纪念》, 《国庆》, 《国父诞辰》。, 《孔子纪念日》, 《纪念周开始》, 《接元首》, 《接总裁》, 《接使节》, 《欢宴》, 《升旗》, 《降旗》, 《凯旋》, 《欢迎》, 《送别》, 《冠礼》, 《喜庆》, 《丧葬》, 《奠祭》等乐曲各一章。 除《欢迎》, 《欢宴》, 《凯旋》等章曲调较为轻快活泼外, 其余几乎都是庄严, 肃穆, 景仰的缓慢曲调。
国家典礼乐章的歌词, 全部是借用古诗词。 例如《升旗》唱 : 三展重光, 照临四海, 焕哉何焕, 悠悠与天地久长。 《送别》唱词是王维的《阳关曲》, 谓城朝雨邑清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国庆》的唱词是: 乐哉天下安宁, 乐哉天下安宁!道化行, 风俗清, 箫韶作, 承九成, 年礼念, 世最宁, 至治哉, 乐无穷。 元首聪明股肱忠, 澎礼泽, 扬清风……等等。
1949年初(注: 应该是1946年前, 因许如辉1945年底已离开重庆), 大同乐会曾拍有一次题为《大同乐会中国国乐团全体团员摄影》的照片(如图), 共有23人, 每人均配带有 “ 大同” 二字的蓝底白字会员证章, 照片上能认清面目的有许如辉, 杨兢明, 朱协中, 刘志坚, 文家棠, 张宁宇, 吴南, 宋锡光, 张学贤等人。 当时张学贤, 宋锡光, 杨兢明三人是去该会参观时, 临时应邀参加拍照的, 彭修文也曾参加过该会的排练活动, 但未参加拍照, 因当时他还是求精中学的在校学生。
50年代拍摄的一张演出照片上有张宁宇(琵琶), 刘文华(古琴), 刘志坚(古筝), 赵玉斋(大檑)等人。 赵玉斋早已由民间艺人成长为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副教授了。 还有一张在重庆演出的节目单, 有筝(刘志坚), 箫(朱协中), 合奏的《原野牧歌》(大同乐会谱, 许如辉作曲); 有琵琶独奏《阳春曲》(朱协中奏)。 当时重庆群众艺术馆曾组织了一支十余人的业余民乐队, 由王永秀担任指挥, 其中就有大同乐会会员朱协中, 文家棠, 刘志坚等人。
据秦鹏章先生回忆: 上海的大同乐会在 “ 8。13 ”抗战后不久, 就公开登报公告结束, 并摘下了会牌, 留在上海的老会员们, 无法继续活动, 对此颇有意见, 而郑玉荪等人另起炉灶组织的 “重庆大同乐会”, 与 “上海大同乐会”并无直接联系。 当时重庆的会员们为弘扬民族文化, 发扬国乐艺术, 是有其历史贡献的, 特为文补记如上, 供读者们参考。 (1995年于重庆师范学院)
(原载台湾台北市立国乐团主编《北市国乐》, 第111期, 1995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