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 纪念专辑 | 许如辉研究 | 大同乐会 | 民族器乐 | 流行歌曲 | 电影戏剧 | 戏曲音乐 | 作品年谱 | 学人学界 | 文霞专栏 | 著作权 | 许如辉戏曲音乐冤案 | 作品赏析 |交流论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阿泰:上海——戏曲文化的摇篮
12/13/2009 点击数:935

 

 

上海——戏曲文化的摇篮

(阿 泰)

   在【寒夜闻柝·许如辉】网站有关“梁祝维权案”讨论区域内,出现了两张玩世不恭的帖子:

   一曰:

  “听说,越、沪剧界在寻思2009年“戏曲音乐”改革,建议把一出戏的曲子弄得越简单越好,演员自己“唱腔设计”,搞几段唱腔就推戏出来,言下之意,取消戏曲作曲!回到40年代的笃板,幕表戏时代!这是为什么?请正确回答,选如下问题之一:

   (1)、没钱请作曲。

   (2)、根本没有戏曲作曲,断挡了。

   (3)、演员与作曲争锋。

   (4)、体制改革,取消戏曲作曲。

   (5)、怀念的笃板,幕表制,一桌两椅时代。

   (6)、作曲是戏曲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尤其上海沪剧和越剧界的作曲,是阻力中的阻力,一无是处,毫无用处,是花架子,完全可以由演员取代。

   (7)、倡导新一波全国戏曲音乐改革,取消作曲,以便弘扬戏曲拯救剧种!为全国第二届戏曲观摩汇演准备戏码。(第一届~1952年10月在北京举办)

   正确答案稍后公布!猜中有大奖!”

   一曰:

   “买了筱丹桂“越剧皇后”一卷磁带,实在听不下去。再听目前流派纷呈,上海确确实实是越、沪、锡、扬、淮、甬剧诞生的摇篮!有多少人为这些剧种发展供献了一生的青春和智慧!这群幕后英雄,编、导、曲、美“四柱头”,有几位是原剧种萌芽时期的同乡人?各路精英汇集上海,好不容易创造一个个奇迹。看现在,编剧被调包,作曲可靠边,地方争头筹,演员争名头,好像这些剧种都是靠流派创造了它们的辉煌!如果继续按此思路胡调下去,戏曲未日大限快临。没人编戏作曲,流派演员簪花满头,不妨冷眼再看一阵子。后果会越来越明显!好在上海这块宝地不怕没人来。一个只会唱几句不知所云的歌手,出场费数百万,还有外来的高雅艺术帕来品,早已占领了主流市场,有几个工薪阶层、工农兵群众进得了大剧院?没有了双百方针,没有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没有了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海还留下什么?民族文化前途何在?蜕变成这个像子,真令人有口难言!答案不公布也罢!等全国第二届戏曲观摩汇演开过以后再发大奖吧!现在省省一家门!不要发大头昏了!

※    ※    ※

   虽则都是游戏文章,却触及了一个极为严肃的主题:海派文化的定位——过去、现状和前途。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题目。

   过去,在戏曲艺术坐头把交椅的京剧梨园行,有个被圈子内所有人认可的规律,要在梨园行走红,先要在上海这么码头一炮打响。梅兰芳、马连良……名头的崛起,无不仰仗这条通衢。这也并不奇怪,说白了,十里洋场的上海,原本就是旧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那个年代,没办法施展手脚的人,才会走香港、闯南洋。远东第一大都市不是浪得虚名!

   全国各地的知识精英,为了追求事业上的成功,纷至沓来涌向上海。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光荣地选择在上海。

   数百年前,上海滩还是个芦苇丛生的小渔村,它的社会地位还在松江府的管辖之下,现在被人确认的“阿拉上海话”恐怕还在娘肚子里没发育呢!讲的不是浦东话,就是松江话,当然,那时的“上海人”,也决不可能“只喝咔啡,不食大蒜”。所以这句话的噱头一点不噱。现在只有台湾民进党还在鼓噪什么本土台湾人、新台湾人,只须查一查族谱家谱,谁的祖宗不在漳州泉州?所以,不要再去分上只角,下只角,查一查老祖宗,不是推独轮车,便是乘柴爿船来到上海滩,决不会错!旧社会由於经济条件落差,所造成的妄自尊大和彼此鄙视的陋习,至今还要拾起这根烂草绳来拨弄当代人的笑穴神经,并不是厚道的做法和说法。

   上海开埠较早,又是长江入海口,优异的地理条件,使它成为当年洋货与土特产的集散地。旧上海从大马路(即南京东路)到五马路(即广东路),形成了各类产品的批发市场,如河南路西棋盘街的呢绒市场、金陵东路的绒线市场、南京东路四大公司广货(小百货)市场、外滩的金融市场……各地方人的行业分得也细,宁波人多外国铜匠、红帮裁缝;广东人经营百货餐饮;徽卅人开茶叶店;湖南人开老酒店;苏北人开理发店;无锡人开面粉厂;常州人开纺织厂;湖州人开缫丝厂;本地人卖长锭;绍兴人收纸锭灰……一个人到上海,然而一家老小、宗伯叔侄、七亲八眷,携老带幼,纷纷捎带而至。场面上“阿拉、阿拉”讲讲上海话,回到家里讲的仍是各地方方言,贼骨铁硬、亨个老倌、癞痢妈妈……满口乡音。苏北籍人在家里称非苏北人为“蛮子”;非苏北籍人称苏北籍人为“江北人”,拉帮结派,各有同乡会馆……形形色色,形成丰富多彩海派文化场景。经济上富裕了,对文化生活也就有了需求。

   由於各地方的人聚集上海,也带来了各具特色的各地方俚曲小调,草台班小戏。除了京、昆,底子深厚,源远流长,各地方小戏,仍处於难登大雅之堂地位。越剧皇后筱丹桂,名头响了一个甲子,一听磁带,比味同嚼蜡还难以忍受,这正好佐证了越剧此类的剧种,原始状态就是如此!沪剧也不是“啥咕啥佬啥咕啥”,反反复复一个味道!甬剧的前身是什么?大概是“四明南词”和宁波“走书”,那也比“的笃板”好听多了。论资历,绍剧和淮剧的历史要悠久得多。不管怎样,越、沪、锡、扬、淮、甬,没有上海的乳汁哺育,都不会有现在的面貌。“有多少人为这些剧种发展供献了一生的青春和智慧!这群幕后英雄,编导曲美四柱头,有几位是原剧种萌芽时期的同乡人?各路精英汇集上海,好不容易创造一个个奇迹。看现在,编剧被调包,作曲可靠边,地方争头筹,演员争名头,好像这些剧种都是靠流派创造了它们的辉煌!”说得恰如其分!

   解放前,海派戏曲的发祥自有其不容磨灭的功勋。但真正获得长足发展的是解放初期短短十余年的黄金时代!1952年10月,在北京举办第一届戏曲会演,那是一次对中国戏曲艺术的总盘点、大检阅。党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八字方针,大大促进了戏曲艺术的改革和发展!但好景不长,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将好不容易焕然一新的戏曲艺术摧残殆尽,打入深渊。回转身来,已是疮痍满目,一片狼藉,灯火阑珊,续写旧日辉煌再无可能,断层业已形成,恢复谈何容易!

   说不容易也容易。有党的领导,什么样的困难不能迎刃而解?解放初期,禁毒、禁娼、禁赌,那一件不是做得乾净利落、不留隐患?关健还是领导者的决心。

   由於李瑞怀同志的倡导和支持,天津完成了京剧音配像的浩大工程!为京剧艺术留下辉煌的一页残照。

   有一个传闻,本人无法核实,就算是道听途说,也颇为可信,因为所传之事与现实相符,故也颇为可信。原云南省京剧团团长关鷫鸘,文武双全,靠旗踢枪,堪称一绝,一齣《铁弓缘》,一段小生唱,似乎成绝响。她也是毛主席喜欢的京剧演员之一。一次杭州重要会议,还专程去请关鷫鸘演出《白蛇传》,花旦青衣、文戏武打,从头到尾,一人担当。确是京剧界一位奇才。寻根问底,她也是在上海成材、孕育而成。粉碎四人帮后,有一次盛会,她率领全团人马倾情献演,收入五千元。而当时一位歌星,仅仅出场唱了首歌,一个人出场费也远远超过五千,一气成疾,不治身亡。当时听此传闻,令人歔欷不已。

   央视《金光大道》专题节目,办得颇有生气,我也是粉丝之一。有的选手选了戏曲类目内容比赛,水平不低,却屡屡败下阵来,这当然不能怪老B和评委,那是民主公投的。但说明戏曲艺术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地位,早已远远落后於流行歌曲。翻开广播电视报,报道戏曲演员的文章已很难寻觅。比起三、四十年代,上海“越剧报”“沪剧报”之类小报众多,尽管花边新闻充斥其间,还是大受欢迎,大行其道。对海派戏曲的发展,至少也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前后,上海的舞台仍然繁花似锦,翻开当年【新闻日报】,戏曲广告版面还是整版整版。后来随着上海人大量戍边支内,剧团也随之而去,以越剧为例,尹桂芳去了福州;竺水招去了南京;邢竹琴去了杭州;尹树春去了兰州;高剑琳去了西安;连大世界永乐越剧团也支援甘肃酒泉……上海各区县仅保留一些剧团,文革以后,元气大伤,即便恢复,演出的场地纷纷挪作它用,土壤消失,没了根基,百花风光难再。

   此时此刻,新的艺术载体异军突起,电视普及,象征着现代化标致性建筑上海大剧院拨地而起。世界著名乐团歌手纷至沓来,票价飚升到数百一千。一派世界鼎级都市的升平景象!

   这也无可厚非。上海海派艺术的发展,得益於对外开放的先驱性。解放前如此,解放后也如此,先是好莱坞,后是斯坦尼,都对上海海派艺术发展有过借鉴和贡献。功不可没。

   但党和政府也及时提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另一则八字方针!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政领导人物的头脑绝对清醒!加上“百花齐放、百家争呜”,这三条八字方针,是党的光荣传统,是从实践中求征过并行之有效的政策纲领。现在党中央提出要倡建文化产业品牌,仍必须依杖这三条八字方针。大可不必标新立异,另辟溪径。

   西洋歌剧是优秀的,是意大利、德意志民族的骄傲!莫扎特、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瓦格纳、比才……在中华大地,这些世界大师级的歌剧的轰动效应和普及程度,为什么不能与“江姐”相比?不是因为西洋歌剧曲高和寡,也不是《江姐》的乐曲超越了西洋歌剧,而是由於中国式的歌剧《江姐》的乐曲成份,包含了太多太多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其中也包括戏曲音乐的元素。

   外国著名交响乐团来沪演出,如此高的票价,有多少人真正听懂了贝多芬、莫扎特?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什么会感动绝大多数中国人?当年批判陈丕显同志,有一条“罪名”就是不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睡不着觉,说他痴迷“封、资、修”文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超凡成功,也归功於它包含了太多太多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其中也包括戏曲音乐的元素。

   一个快过气的港台歌星,出场费数十数百万,上海演出合同一签就四场,CD专辑一片又一片的出,新歌一个又一个唱,唱来唱去总不比“天涯歌女”“四季歌”经得起传唱,原因也不外乎它包含了太多太多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其中也包括戏曲音乐的元素。

   外来文化带给海派文化的滋养。但要与之媲美、与之争锋、与之颉颃、与之平分秋色的,也只有打上中华民族烙印的民族艺术,才是主角主旋律!

   中国的戏曲程式,足以与芭蕾舞的舞蹈语言相媲美;

   中国的戏曲声腔,足以与西方歌剧任何一部音乐语言相争锋;

   中国浩如烟海的戏曲剧目,足以与世畀上任何一个国家戏剧总和相颉颃;

   中国民族戏曲(包括海派戏曲),足以在全世界表演艺术领域获得平分秋色的一席之地……

   中国民族戏曲,即便不走出国门,只要领导有方,政策对路,方向明确,引导得法,我们仍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海阔天空的文化市场!不容小觑啊!

   这是何等贵重的民族宝贵财富,有些人将其弃若敝屣!视之无物!麻木不仁到如昏似醉地步,是不是等所有“传统”都变成“遗产”,这些人才会心安理得,彻底舒服?

   人常有这样的感觉:饭菜是邻居家的香;念经是外来和尚好,这种猎奇心态,寻常老百姓有之,并无大碍。但决策层面的领导也跟风随风,毫无主见,那就可悲了!国外早已过时过气的“剩余物资”,如此精明的上海人,还当它稀世珍宝来供奉,文化创新都打上“媚俗”“媚权”的烙印,曾几何时,我们嘲笑香港成了“文化沙漠”,如今“沙尘暴”北上,上海滩也可能逐渐逐渐祗长“仙人掌”了。就这么一点绿色,你不重视,却也有人觊觎着红了眼。有人不是在说,因为嵊县出了“小歌班”,所以“越剧”该称“嵊剧”了!南薇在世时,原嵊县越剧博物馆馆长丁一先生特地陋室造访南薇、征集手稿。态度是诚心诚意的。南薇家属原本准备在南薇遗作整理完成后,将手稿全部捐赠该博物馆。后来听说最近连南薇唯一一张肖像照也撤了。“嵊剧”的形成,确定全是嵊州越女的丰功伟绩。再去捐赠什么手稿,已经毫不重要,毫无意义,反倒成了揭疮疤的刺头,不是成了“十三点”了?你认为海派戏曲是盘“隔夜剩菜”,别人却当它是香饽饽,恨不能一股恼儿收入囊中,管它是那个厨师炒的菜,先抢入怀中再说!重新做道名菜,搬上台面,颠复历史,再造辉煌。除了浩叹人心不古,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使我想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经典名剧《茶馆》结局一场戏,三个老头一面撒着纷飞的纸钱,一面喃喃低语与相依相伴几代人的“茶馆”惜别……上海是不是也到了洒泪告别多少人为它施肥灌浇心血汗水的本属於海派艺术荣光的戏曲奇葩越剧,还给老卫家抢亲的卫癞子一伙“娘家人”?也沦落到只剩下《茶馆》结局一样的宿命?

   海派戏曲即便大限已到,也有个回光返照吧?不要说曙光在前,现如今连个回光也不见了!什么时候开始可洒抛纸钱了呢?难道上海这座戏曲文化的摇篮,命中注定非要成为戏曲文化的祭台了?看到上海准官方网站:越剧、沪剧网上,畅通无阻对南薇、水辉唾沫四贱的一片片、一阵阵“讨伐叫骂声”,不正像号丧一般的“拉魂腔”、“摧魂调”吗?不对创造海派文化前辈感恩谢德倒也罢了,泼这些赃水、污水的心态,却让人寒心到冰点!这段“维权史”,这伙人所编织的“保卫既得利益者史”,想为我们的后人,昭示着什么样的榜样和启示?我困惑了……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Omega Watches , Cartier Watches, Breitling Watches, Chanel Watches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fake wat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