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如辉与杨飞飞)
我1953年进入上海市勤艺沪剧团,在乐队担任主胡配音伴奏,这时才认识早有名望的民乐艺术家水辉(许如辉)老师。他在剧团创作组担任作曲与编导。水辉老师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为戏剧谱曲, 水辉老师是先行者(早期沪剧是没有作曲的,唱腔是传统的,配音用老曲牌)。
水辉老师写的曲谱特点是乡土味浓,民歌音韵足,吸引力强,有新鲜感及推进力。我追根问源,原来水辉老师本名许如辉,是前辈民乐艺术家,上世纪30年代就为流行歌曲和电影作曲,《永别了我的弟弟》和《卖油条》都是他谱写的。后来在华东搞民乐研究工作。由于他民乐根基特别深厚,并且精通各种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笛、笙、箫、埙(能熟练吹奏埙的人屈指可数)、古筝,以及各种打击乐器他都能表演一手。难怪许多有声望的专业艺术家都称他为民乐大师。我也觉得水辉老师是受之无愧的。
别看他胖胖的身躯,上了年纪的人,但他在每一本剧目中谱写的曲子,乐队演奏起来特别顺手有劲。尤其在他亲手指挥前,他把曲子意图,表演什么,应该怎样演奏,如何进入剧情,分别剧中人物的内在情绪变化等等要求,深入浅出地启发,或示范乐队每个演奏员。就这样在水辉老师长期多年来的悉心指导下,勤艺乐队的声誉,为上海戏剧界,曲艺界,以及广大观众所一致认可。都说勤艺乐队演奏一条线,味道浓,有特色。
这可贵的成绩来之不易,首先应归功于水辉老师全心身的长期培育,与他无私奉献精神。
数十年来,水辉老师为上海勤艺沪剧团谱曲的剧目多达40余本。如《为奴隶的母亲》,《妓女泪》,《红色的种子》,《家》,《龙凤花烛》,《两代人》,《茶花女》,《陈化成》,《王魁负桂英》等,其中最突出,最受好评的是《为奴隶的母亲》,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演到现在。该剧中除著名演员杨飞飞几段有名唱段外,每场戏的独唱,合唱,清唱唱段也都是水辉老师谱的曲。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每场演毕,总是赞不绝口。
在演出《茶花女》时,水辉老师特意与我同去上钢一厂,选长短不一的钢板,组成音色特殊的钢板琴,演奏效果特佳,这是他的一大发明。
又如在《王魁负桂英》一剧中,用古筝配音伴奏,使剧情更感动人,这又是水辉老师精心安排的,而且由他亲手演奏,还边演出边教古筝的弹奏法,值得赞颂。
用巨大蛇皮制成特大胡,其音色比大提琴还来得浓厚,也是水辉老师建议乐器厂定制的民族低音乐器。
著名沪剧演员杨飞飞的唱腔在戏剧界颇具特色, 她善唱慢板, 在《茶花女》中,水辉老师为她谱写了优雅动听的主题曲旋律,加上钢板琴的伴奏, 使剧中白萍, 达民的忠贞爱情, 活生生地呈现在舞台上,观众亦产生了共鸣。
同样在《为奴隶的母亲》中,杨飞飞饰演的春宝娘离家前唱的一段《补衣裳》, 思绪万千, 感情深切, 唱的是慢三角板,水辉老师用再慢一倍的三角板, 以及特别为杨飞飞设计的的甩腔烘托, 这样便与杨飞飞深沉动听的唱腔吻合了,使杨派唱腔如虎添翼。
最近水辉老师的闺女许文霞,为纪念和弘扬她父亲的业绩,跋山涉水,走遍祖国各地,寻觅其父当年的作品,还准备自己编写《为奴隶的母亲》中型民族器乐曲,日后排练成功即举办水辉(许如辉)老师作品代表作演唱会。我为之深受感动。一旦此曲目谱写成功,我一定要参加这场隆重的演奏会,并沉痛怀念一生无私奉献的水辉(许如辉)老师。
(上海《新民晚报》2002年12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