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 纪念专辑 | 许如辉研究 | 大同乐会 | 民族器乐 | 流行歌曲 | 电影戏剧 | 戏曲音乐 | 作品年谱 | 学人学界 | 文霞专栏 | 著作权 | 许如辉戏曲音乐冤案 | 作品赏析 |交流论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国际权威杂志质疑中国学术诚信
1/27/2010 点击数:1057

 

两大国际权威杂志发社论质疑中国学术诚信

2010-01-21 http://www.sina.com.cn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2010年01月21日 16:14来源: 现代快报

      两大国际权威杂志发社论质疑中国学术诚信

  《自然》杂志刊发的社论

  “这件事向国际高水平刊物释放了一个很坏的信号!”在国内工程生物界任职的James Chow对近来发生的一系列与中国有关的学术事件感到担忧:去年12月中旬曝光的井冈山大学学术造假事件已经引起了国际学术媒体的广泛关注,1月9日和 12日,权威的《柳叶刀》和《自然》杂志还分别以社论的形式对中国的学术诚信提出一定程度上的质疑。中国学术界国际信誉受到较大影响。

  2008年9月23日,因称自己的学位论文未经许可,被收录入“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480名硕、博士将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起诉。 (资料图片)

  记者调查

  “不发表就出局”

  各校情况不同

  “‘Publish or perish’是我上世纪第一次出国访问时听得最多的一个表述,大家告诉我这个‘现代学术谚语’的意思是在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搞学术,没有论文就要完蛋。 今天,在这个现代谚语后面加了个in China是有些说不清的讽刺意思。”具有不少出国学术交流经历、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的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小宁教授告诉记者。

  实际上,《自然》杂志社论标题所使用的“publish or perish”(不发表就出局)一词乃是一种学术制度,源于1950年代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遗传学家。在国外,这种“publish or perish”制度也存在优劣争论。支持者认为,这种制度所产生的压力特别有利于年轻学者集中精力进行科研创新;而反对者则提出,这种制度会让学者更关心 发表论文,而不是科研项目本身,同时也不利于鼓励教学。

  “近年发生的韩国黄禹锡事件,日本近年多篇论文由Nature这类顶尖杂志撤回事件,说的都是同一类事。”王小宁提醒说,学术造假不是中国学者 的专利。“publish or perish”在中国同样演变为一种强烈的论文发表压力,与职称评定、奖金发放等联系在一起,成为部分学者学术造假的推动力之一。不发表会不会出局?记者 就此采访了数位广东高校的科研人员。

  中国高校大都计算工作量,这种工作量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教学等,俗称“公分制”。

  “在暨大新闻学院,如果一个副教授不发论文只教书,一年大概能有五六万的收入,可以过日子。”暨南大学新闻学院董天策教授告诉记者,不发论文受 到的影响主要是职称评定和奖金收入。他还透露,虽然高水平大学要求发表论文是知识创新的要求,具有合理性,但暨大也注意到这种压力会带来不少急功近利的做 法,因此学校正在考虑推出“免考核”制度,即在某个时间段内对某些教授免除考核,到期后再集中考核。

  无独有偶,中山大学早在2003年就对200多位优秀教师采取了这种免考核制度,但对一般科研人员仍然规定了工作量。“对已经证明非常优秀而且以学术为生命的人,没有必要去考核他”,中大校长黄达人认为,学校的原则是“为中才立规矩,给天才留空间”。

  这实际上印证了Jane Qiu在文章中的说法,中国的大学科研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某些高水平大学,一种宽松的氛围正在形成,并孕育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而在某些大学,论文依然占据着学术话语的中心。

  最新进展

  新语丝质疑井冈山大学“除恶不尽”

  井冈山大学两教授在国际刊物上造假被揭后9天,该校做出了处理决定,但舆论并未就此停止质疑。

  著名学术批评网站新语丝就撰文《质疑井冈山大学“严肃处理两教师学术造假事件”》,认为该校的处理结果有两点令人难以理解:一是有证据表明刘涛 也从论文发表中获得了物质奖励,并直言“如果刘涛的全部造假论文和钟华的大部分造假论文都得不到奖励,他们费心思一篇篇地造那么多假论文干什么呢?”其 次,文章质疑,钟华造假论文有12个共同作者,他们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记者就上述问题致电井冈山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彭福华回应说,除钟华获得3.2万元科研奖励外,相关涉及者都没有得到好处,可以说是“没名没 利”。而其他12名共同作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署名’!”他们也从未用这些论文参与评奖、评职称。不过,彭福华并未就具体事实作出回应。

  此外,新语丝文章提出,该校两位教授分别共同署名13篇、38篇文章,不可能不知情;钟华、刘涛为他人署名的动机无法理解,“盗用他人的名义有什么用?难道是为了陷害这些同事?”对此,彭福华指责其为不负责任。

  不存在个人利益,那么造假的动机何在?彭福华说,“谁都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一点儿必要性都没有”。

  与外界猜测的发表论文的压力不同,彭福华介绍,井冈山大学对教师发表论文并没有明确要求,只是要求承担一定的省级课题,“一般两三年完成一个省级课题,就完成了工作量”。

  他还提醒记者,讲师评副教授职称需要发表的论文并不多,大概两篇左右在核心期刊就可以;而对任职年限、学历学位、教学科研工作量等方面的考核反而更多一些。总的来讲,“论文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学校是否就相关问题进行反思并采取行动?彭福华告诉记者,就规范学术行为,学校正在进行学术道德教育,主要形式是座谈、讨论和修订相关规范文件。

  声音1

  中国科研,“不发表就出局”?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教授Anthony.L.Spek意外发现了这起造假事件。作为《晶体学报》的编辑,当他验证论文数据的合理性时惊奇地发 现:2007年、2008年两年,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的钟华、刘涛两位教授的70篇论文普遍数据不合理,全部涉嫌造假。该杂志迅速采取行动,撤掉了这70 篇文章,并考虑采取进一步行动。

  2010年1月12日,英国《自然》杂志在其在线版头条刊登文章《中国科研,发表还是出局》(Publish or Perish in China),称“近期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学术界造假事件,凸显出中国学术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这一体系过于强调发表论文”。

  为何会出现井冈山大学学术造假事件?“中国大学经常会对发表论文给予现金、住房等形式的奖励,而且这种发表论文的压力正与日俱增。”文章作者Jane Qiu援引了武汉大学渖阳教授的研究成果称,其中可疑的部分高达10亿元人民币。

  文章还指出,中国学术界急功近利的想法、官僚干预等,都是造成学术造假的原因所在。

  不少教授提到,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陈进“汉芯”造假案发后,有关方面只是解雇了事,而未采取严厉措施,其他相关人员更是逃脱了惩罚。该事件正体现了中国学术界缺乏严厉的惩罚机制。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中国学术造假近来受到的第一次国际舆论批评。

  2010年1月9日,国际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杂志也撰文《学术造假:中国需要采取行动》,敦促中国学术界重振科研道德规范,健全处理学术投诉的制度。

  两个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社论时间前后不过三四天,都是以井冈山大学学术造假事件为引题,落脚中国学术造假的现状。

  《柳叶刀》杂志社论文章更是尖锐地提出,2008年中国发表了271000篇论文,占世界总量的11.5%。在这里面,井冈山大学造假事件并非 第一次。去年九月底,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提出,中国高校目前科研能力排名世界第五——从2004年以来,中国论文发表数量就一直位居世界第五,仅次于美国、 英国、德国和日本。

  声音2

  中国应重振学术声誉

  “大量的欺诈让人失望,不仅浪费时间和金钱,更会损害研究者、科研机构及相关刊物的名声”,《柳叶刀》社论文章敦促中国政府应当以井冈山大学造假事件为契机,重振科研道德规范,建立有力透明的处理机制,防止进一步发生类似事件。

  “中国立志到2020年成为科技大国,要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必须成为科学诚信方面的典范。”

  在《自然》杂志的网站上,《中国科研,发表还是出局》成为热门讨论文章。不少学者发帖担忧,井冈山大学造假事件以及《自然》杂志社论将影响中国学者的国际声誉。

  网友Thomasn Weise是一名科学家,他认为Jane Qiu在行文上的一些瑕疵可能会增加对来自中国论文的偏见,甚至是否定。“文章同时也应该指出,美国等国家也存在类似问题。”

  王小宁认为,在任何国家发生的“高影响因子”的学术作假事件,对于所在国家的科学界都会造成或短或长的负面影响。井冈山大学此次造假事件也不例 外。但是否会影响中国学者发表高水平论文,王小宁认为不会一概而论——国际期刊一般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对于创新性很强的成果不会轻易拒绝;但对于有作假 记录的单位或个人,杂志社肯定会有所考虑或拒绝的,也是对学术作假行为的一种抵制。

  长期以来,中国的学术造假愈演愈烈,部分学者甚至已经表现得麻木起来,这次国际权威刊物连续质疑无疑敲响了警钟,中山大学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年轻教师认为。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Omega Watches , Cartier Watches, Breitling Watches, Chanel Watches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fake wat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