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 纪念专辑 | 许如辉研究 | 大同乐会 | 民族器乐 | 流行歌曲 | 电影戏剧 | 戏曲音乐 | 作品年谱 | 学人学界 | 文霞专栏 | 著作权 | 许如辉戏曲音乐冤案 | 作品赏析 |交流论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许文霞:许如辉创作抗战乐剧《木兰从军》始末
1/29/2010 点击数:3669

 

许如辉创作抗战乐剧《木兰从军》始末

(许文霞)

 
 划破陪都夜空的一颗耀眼流星

【大同乐会在重庆】

—— 从郑觐文到郑玉荪许如辉

(第十一章)

张治中协助,  乐剧《木兰从军》公演

  

(民国音乐家郑觐文、郑玉荪 许如辉)
 

     1945年5月1日起,大同乐会在重庆抗建堂,一天一场,或一天两场,连续公演乐剧《木兰从军》;后因剧场租约期满,观众热情不减,又移到银社继演;最后因演员特殊情况而停演。从报上刊登广告的时间看,市区共演了33天。《木兰从军》的上演周期,以当年重庆戏剧舞台常规来看,是比较长的,因为一出戏的上演周期,一般7到15天左右。

许如辉1945年[木兰从军]剧本。序即有6页,民族大义,抗日情怀尽诉其间,将另行公布。剧本由北京[中国音乐剧史]研究者文硕2009年起出)

 
     乐剧《木兰从军》之为乐剧,究竟是什么艺术型态? 当时还没有一个定论。父亲(许如辉)编剧作曲的《木兰从军》, 从创作之初,他就构想:“用民族音乐来贯穿舞台剧,伴以歌唱”(许如辉手稿)。也即增强音乐在歌唱戏剧中的分量。所以《木兰从军》可说是一出中国民族歌剧或音乐剧。 剧中“花木兰”的扮演者杨薇女士、当年是重庆话剧舞台上的新秀,1949年后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2002年在北京昌平居所对笔者回忆时,仍难掩激动:“《木兰从军》从头到尾都是音乐,可说是我国首部大型音乐剧。音乐非常好听,尤其是花木兰舞剑这场戏,可惜当时条件太差,没有好好宣传、录音下来。”
 
    父亲酝酿把《木兰从军》写成“乐剧”,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后来全球非常流行的音乐剧(Musical)。这一点,可从他与好友陶金(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张忠良扮演者)在重庆的一次谈话中看出:
     我在1943年9月间写了一部《木兰从军》剧本,当时我把他定名为乐剧。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把剧本写好,先和当时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导演陶金商量,请他帮我出个点子,怎样把它搬上舞台。当时重庆大同乐会本身是一个音乐团体,根本没有演出舞台剧的条件。但有利条件是伴唱、舞蹈可以由“国乐教养院”的学生担任,乐组伴奏可以请会员担任。当时陶金认为“乐剧”这一形式倒是新创一格,可以尝试一下,认为剧本演员不多,可以通过协商,向中制厂借人。
     我把这些有利条件写成书面和剧本,送由潘公展的私人秘书傅揆武转请潘公展过目,请他给予支持。后来傅揆武给我回音,说剧本叫我由大同乐会备文送请“中央图书审查委员会“审查,再行决定。后来剧本送审通过,我又把剧本再送傅揆武请潘公展给以支持,最后得到潘的同意,与我一同去张治中家里(张是当时中国电影制片厂的厂长),当面商借剧场和演员问题,这样就开始付印剧本,准备排演。
     当时参加演出的有杨薇(木兰)、刘倚(番女)、田方(可汗)、方平(木兰弟)、导演是“中制厂”的苏怡,灯光是章超群,舞台美术是张垚,舞台监督苏丹,还通过私人关系请了电台音乐组的甘涛、潘小雅、黄锦培三人充实乐队一起帮忙参加演出,先是在“抗建堂”,后来移到“银社”续演,先后大约演出四十场左右。
 
                                 (许如辉手稿,1968年10月10日)
     为什么父亲要写乐剧《木兰从军》,主要有三重原因。 第一,斯时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重庆及其周边城市,乃至整个四川境内,掀起一股史上罕见的从军热。第二,大同乐会有一项既定任务,就是从音乐角度,协助改良我国地方旧剧及新兴话剧。第三,为难童国乐教养院筹措经费。
 
     早在1940年6月4日, 国民政府就通过重庆报刊发布过消息:“ 教育部通令各省推进音乐戏剧” 。政府把中国正统的音乐,分为乐歌、乐舞、乐典和乐剧。另有报纸消息:战事日趋激烈,公开征求鼓动士气的抗战“乐剧”。
 
      1938年初到1944年11月,民国政府教育部长是陈立夫。前述,他在任内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最突出的一项成就,是收容战时流亡学生和难童,成立国立学校,免费供学。陈立夫的另一项成就,是发动青年从军运动,他在90年代台湾出版的自传《成败之鉴》中写道:
     最壮阔的青年参加军事工作运动,要算是自三十一年(即1942年)起由教育部发动的青年从军运动。当时战事格外剧烈,单是征用各校学生任军事技术工作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为鼓励士气,及充裕兵源,当时更需要知识青年受训入伍,正式加入作战行列。在学学生原在免征之列,此时情势紧急,不得不发动在学学生志愿从军。经过发动以后,各地志愿从军学生风起云涌,蔚成风气。截至三十二年至,各地从军青年已达一万五千余人。三十三年冬,教育部更发动波澜壮阔之十万青年从军运动,为教育史及抗战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陈立夫提到的“十万青年从军运动”,是民国政府领导的抗战运动的一项决策。当年大量国军驻扎印度,参加远征军,急需充裕兵源,改善兵源,特别是具有知识的兵源。于是国民党中执会决定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广泛动员学生参军。而“十万青年十万军” 的口号,其实是时任联盟国军中国战区最高指挥官的蒋介石提出的,他在国民参政会上一次即席演讲中说道:“国家在此紧急战时关头,要先其所急,使知识青年效命于战场,因为知识青年有知识,有自动判断的能力,队伍中增加一个知识青年,就不啻增加了十个普通士兵。” 他号召全国知识青年积极从军,“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随后,国民党中央决定广泛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征集知识青年十万人,编组远征军。同年10月2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办法》等法规,规定知识青年 (男性) 年满18岁至35岁者,受过中等以上教育或具有相当知识,体格标准符合条件者,均得志愿参加;数额暂定为十万人。
 
     正是大环境从军热的形势下,重庆中央日报刊登了“征求从军运动戏曲,剧本既歌曲,表现深刻,含蓄正确”等连篇政令、新闻和消息。
 
     进入1944年后,全球即进入了反法西斯绝地大反功阶段,盟军在欧洲收复了不少失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显露出胜利的曙光,重庆的报刊不失时机、迅速报道了英美军队节节取胜的消息,这对坚持对日抗战中的四万万中国人民而言,无疑是极大的鼓舞。这年冬天,教育部发动从军运动后,“青年从军,县长弃官,学僧请缨,夫妻同行,父子参战”的感人故事,铺满了报纸版面;“从军,从军,大家齐流血”的豪言壮语,到处可见;今天读来,人们还能想象得出当年的“准备从军者”,热血满腔,完全作好了舍身成仁、为国捐驱的思想准备, 非常感人。
     
     据民国档案记载,1944年11月23日,重庆市党部还召开了一次“知识青年从军通俗宣传大会筹备会议”,参加人数不多,总共只有六位。其中,父亲(许如辉)代表大同乐会出席萧锦城代表重庆市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王者香代表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李恒勋代表市社会局。会议主席是林紫贵(张道藩的秘书),记录是曾世幕
    
      大时代背景是如此模样,而研究戏剧,本来就是许如辉拟定的大同乐会复兴计划中的一项:“在音乐歌曲歌剧方面协助国家推进社教工作”;且大同乐会章程中规定乐务总干事负有:“负责乐曲之训练,乐曲之收集编制整理及演奏,乐器之制造校对审查,以及地方音乐歌曲戏剧之研究。”

………………

(许如辉编剧作曲,乐剧《木兰从军》演出广告:有歌、有舞、有乐,重庆中央日报,1945年5月1日)

     《木兰从军》剧本1944年完成后,许如辉交由重庆“兄弟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两千册。广泛徵求意见后,许如辉又作修改,最后定为四幕七场。 电影演员秦怡女士告诉我,她见过印刷本《木兰从军》。因为后来边排边改,秦怡看到的出版本和后来的演出本,是有较大区别的。
 
     上演乐剧《木兰从军》,大同乐会认识一致,团结一心。而父亲也更想通过《木兰从军》的演出,走出一条戏剧路子。《木兰从军》亦是大同乐会公演乐剧的开端之作。
 
     前述潘公展曾说过:“音乐是很重要环节,是文运会主抓的领域”。《木兰从军》的舞台美术苏丹先生后来统计,抗战时期的重庆舞台,共上演了270多出剧目,有话剧、歌剧、儿童剧、地方歌剧等。当时的话剧舞台,已出现添加、编配或创作音乐的趋势。没有音乐陪衬的话剧,演出效果要差很多。我父亲就提及王晓籁曾说过:“话剧没有音乐,还有什么可看的。” 大同乐会史料中也专门提到:
        “组织大同乐社,准备经常演出乐剧,使音乐与戏剧融为一体,用以发扬国有文化推进社会教育较易收效,同时也可获有券资补充事业经费,业已奉社会部备案,第一部是木兰从军,5月1日,抗建堂公演。”

     为《木兰从军》的公演,还专门成立过一个演出委员会,共13位,基本上由大同乐会理事组成,他们 除了宣传剧目外,还负责认购和推销戏票,且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额度。名单如下:

王延松、王冠英、王晓籁、江一平、朱学范、朱联馥、洪兰友、康心如、许静仁、潘世经、潘公展、虞洽卿、顾一樵。
     因为大同乐会本身不是演剧单位,《木兰从军》开排在即,剧务和乐务组人员,父亲已征聘得七七八八,唯演员和演出场地,一直没有落实。潘公展想到有一个人可以帮忙,父亲问是谁,潘答是张治中。潘公展与父亲于是联抉前去张治中家求助,时间是1944年下半年。

(重庆大同乐会理事 张治中,字文伯,网图)

     张治中是大同乐会理事,与大同乐会关系最密切之事,就是协助乐剧《木兰从军》的公演。张治中时任中国电影制片厂厂长, 还是中央军事委员会伺从室第一处主任,家住重庆桂园 (今重庆市中区中山西路65号),这也是1945年秋国共和谈重要场地之一。
 
     去张治中家的路上,潘公展一直与父亲商讨《木兰从军》的演出,可能遇到的困难。潘是大同乐会事务主任,《木兰从军》从剧本审查到演出,他自始自终都参与,筹划。父亲记忆不错,全盘对话后来都回想了起来,形成文字:
 
     潘公展问:“《木兰从军》演出有把握吗?”
 
     父亲说:“只要演员问题解决,场子有了着落,有中制厂的陶金他们帮忙, 戏可以演出来。”
 
     潘问:“教养院的学生能担当得了吗?”
 
     父亲说:“在幕后伴唱,伴奏,可以应付。”
 
     潘又问:“还有大同乐会会员呢?”
 
     父亲答:“他们担任幕前伴奏。还打算请几位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的演奏员来帮忙。”
 
     正谈到这儿, 两人不知不觉已到了张治中家, 入内。
 
     我父亲是第一次到张家,主宾彼此认识,寒喧一番后, 潘公展即客气地探问张治中:
 
     “文伯兄, 请你帮帮大同乐会的忙, 大同乐会想演出《木兰从军》, 想借中制厂几个演员,‘抗建堂’的场子。”
 
     张治中答:“ 好呀! 借演员没有问题。 借场子,还得要与抗建堂经理人员联系一下, 不知场子空不空。”
 
     父亲不失时机地插话:“ 场子倒是空的, 我联系过。”
 
     张一口答应:“ 只要场子空就好办。 准备演多久? 剧本是谁写的?”
 
     潘指指我父亲, 对张治中说: “剧本是他写的。 演多久, 要看演员能借多久再决定。”
 
     张治中接口道:“好呀!我到厂里去联系一下,一定办到。”
 
    《木兰从军》的演员和场地问题, 就这样轻松地尘埃落定了。父亲甚为高兴。彼此之间后来又谈了些题外话后,潘公展与父亲离席告辞, 张治中亲自送到大门口。
 
     回程路上, 潘公展又问父亲还有什么困难。 父亲说只剩服装问题了。 潘问方才怎么没提,可以让张治中一起解决, 向中制厂借。
 
     父亲说不行,服装要等演员决定后才能量身定制。
 
     潘说:“就这样办吧, 服装能借就借, 不能借再想办法解决。”
 
     服装最后是潘公展出面,接恰重庆“华华公司”,购买衣料, 定制的戏服。然后由我父亲具体操办。(注:近来查明,“华华公司”由大同乐会理事、爱国实业家王延松先生创导成立。王延松之子王鹤园先生提供“华华公司”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创办在上海,乃王延松提倡“华人著华服”而建,尤其可喜的,虽然上海“华华公司”几经战乱等磨难原址已荡然无存,而重庆“华华公司”依然屹立于闹市解放碑,不忘王延松先辈,创办精神不倒!王延松更多事迹,请阅读本文【大同乐会在重庆】第四章和第九章,以及王鹤园新浪博客《木兰从军》的绝大部分演员,则来自“中国万岁剧团”。
 
     1945年初,乐剧《木兰从军》开排。

      欲在重庆舞台上演出, 需成立剧社,“大同剧社”应运而生。1945年2月26日,  王晓籁潘公展以大同乐会常务理事的名义, 在社会部登记备案,成立了“大同剧社”,隶属大同乐会: 

     窃本会以我国各种地方旧剧及新兴话剧均未能与音乐互相配合,以致对于推进社会教育之效力,较为迟缓,本会为此拟就会员中爱好戏剧者,组织剧社以排演乐剧为业,务定名大同乐会主办"大同剧社".本会有自造乐器四十余种,业余会员百余人,难童教养院学生三十名,伴奏乐剧乐队已有基础,第一部乐剧拟排演《木兰从军》,提高女子抗战精神,完成以后在社会上服务之处甚多,理合拟具简章,呈请钧局察核,仰祈

     准予备案以利进行谨呈
     重庆市社会局
     大同乐会常务理事王晓籁潘公展

    1945年5月1日, 筹备达半年, 耗资三百万, 乐剧《木兰从军》在抗建堂首次公演。
 
     父亲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请来了时年活跃于重庆文艺界的大批人马。全部演出阵容如下: 

(民国档案) 
 
     编剧作曲许如辉,导演苏怡,舞台监督苏丹,舞台设计张垚、章超群。

     演员表:木兰--杨薇,兰父--杜鲁,兰母--韩南侠,苏明--王珏,兰姊--罗扬,地保--方平,马参军--房勉,蒙姬--刘琦,肃狄--鲁渔,萨拉--张倍荣,可汗--田琛,更夫--赵芹,兵甲--李健予,兵乙--李立,丞相--王洪,太监--易立,天子--李影,兰弟--王敏 ,舞女八人--大同剧社。
 
     乐务部:音乐顾问陈济略,指挥甘汉波(甘陶),编配黄锦培,效果音乐大同乐会国乐教养院,音乐大同乐会国乐团,技术顾问裘逸华,录音任冰(任光之弟),总务主任郑玉荪,宣传主任刘耀文,会计主任朱景化,广告设计吴行壁,事务李健,保管宋逸。

(乐剧[木兰从军]主演杨薇(花木兰)苏丹(舞台美术)夫妇于北京家中、许文霞摄,2002)

     主演杨薇, 当年25岁,气质高雅,带有洋味,舞台形象出众,在台上又唱又跳,巧笑倩影,把“花木兰” 英姿飒爽的一面,表演得很到位,故深受重庆观众尤其是大学生们的喜爱。杨薇告诉我:“每次演毕,观众们堵住抗建堂出口,等我卸妆出来。有几次我被热情的观众围得脱不了身。” 《木兰从军》卖座很好, 后因杨薇怀孕才停演。后来该剧副导演陶金,率另一团去成都演出,“花木兰”由章曼苹(陶金的夫人,原明星公司演员)扮演。
 
     《木兰从军》 演出后的盈余,大部分投给了国乐难童教养院:买木料、制竹笛、成立附设工场。另有一笔给了贺孟斧遗孀熊辉。 缘因“木”剧演出期间的5月10日, 著名导演贺孟斧故世,遗下夫人熊辉和孤儿,生活很成问题,惊动重庆剧坛,发起大规模救助活动。 熊辉是演员,我父亲也是熟悉的, 她在《忠王李秀成》(贺孟斧导演,许如辉作曲)中担任过角色。  贺孟斧是位才气横溢的大导演,他善于启发演员,挖掘演员的内在潜质,经他点拨的演员,常会突然顿悟,脱胎换骨,秦怡女士就对他的导演手法赞赏不已。
 
     《木兰从军》上演之初,曾经拍摄过一段广告片,由中国电影制片厂制片科科长裘逸华(后去了香港开照相馆)亲自执镜拍摄。这卷电影胶卷,我父亲一直小心珍藏着,文革初期还置在家中一只咖啡色的、4寸高度的圆形饼干筒里。父亲说过:如果有放映机,马上就可以放映。《木兰从军》电影胶卷等物,我父亲在文革中上缴于上海宝山县文化局局长苏玉铭手中。鉴于该胶卷的珍贵,谨请音乐界循组织途径召回。直止1966年文革爆发, 父亲还保留了一本《木兰从军》印刷本剧本,后作为四旧清理掉了。
 
     关于《木兰从军》的演出效果,重庆郑体思先生认为:“《木兰从军》剧本好,演出阵容强大,效果好,群众反映好”。章超群先生是该剧的舞台美术设计,他也对我说过:戏很好,很受观众欢迎。
 
     关于《木兰从军》的圆满演出,父亲许如辉曾总结道:
     重庆大同乐会办了两件事,在当时来说算是有了一点小小成绩。1,办理难童国乐教养院。2,演出乐剧《木兰从军》。正因为这两件事,在重庆音乐界,戏剧界有了些影响。

                       (许如辉手稿,1968年10月9日)                                       

   

(花木兰杨薇,舞剑时唱的从军歌)

    
     2005年,是中国电影百年回顾之年,上海召开了“许如辉诞辰95周年纪念研讨会”,居住北京的“花木兰”杨薇,很想出席,但不克出席,她在电话那端,对着我激动地唱起了《木兰从军》中的一首插曲;她还告诉我,想让作曲家张定和先生把这段曲子整理出来;她更希望,将来有机会,为你爸爸好好地开一场隆重的纪念音乐会。通话后几天,杨薇女士就给上海会议发来了热情洋溢的三大张纸的贺信:
     追忆60年前抗日在重庆,终日敌机轰炸民不聊生,许先生义愤填膺奋笔编创话剧、音乐为一体的《木兰从军》,金曲一首轰动了整个山城。当年有幸与先生诚挚合作,饰演花木兰的主要角色,演出尚觉轻松,木兰金曲相伴奏,载歌载舞,形式颇受欢迎,观众反映热烈,演出受到普遍赞扬,获得极大成功!岁月流年至今难忘,记忆犹新,就此以示怀念。
     杨薇还作诗一首:《缅怀许如辉先生》:

《缅怀许如辉先生》

杨薇

(杨薇贺词手迹)

缅怀许如辉先生

杨薇

六十年前抗日在重庆
奋笔高扬救国风
借古喻今表民意
木兰从军展雄风
高歌木兰词及曲
   响彻山城永垂青!

 
   1945年《木兰从军》在重庆公演后不久,抗日战争就结束了,不然父亲许如辉和大同乐会,根据既定方针,会推出更多乐剧,风格则是古典剧目配以古典音乐。因为《木兰从军》另一成功之处,就是演乐剧的歌乐班底和管理机构搭建就绪了。事实上我父亲已准备于该年秋季,就推出第二部乐剧的,即《塞上曲》(昭君和番的故事),剧本和曲谱已在重庆脱稿,由于抗战突然结束,打乱了步骤,于是同年年底,他把《塞上曲》带回了上海,1946年秋,他在上海图书馆周连宽馆长的帮助下,在福州路馆内的一间小屋内作了最后定稿,并筹措立即搬上上海舞台,此是后话了。现在透露,我父亲腹中其实还酝酿有一批古典剧目,准备亲自编剧,添上音乐,借大同乐会这个平台,搬上舞台,包括《浮生六记》、《天国女状元》、《孟姜女与万杞良》(神话剧),《郑成功》,以及为《红楼梦》中12位金钗,每人写一部歌剧……。
 
   (参考文献略)
 
     [【大同乐会在重庆】之十一章完。2008年6月28日定稿]
 
   ——————————
     【相关阅读】:

     。 许文霞:【大同乐会在重庆】总目

    【大同乐会在重庆】后日起连载 

     。【大同乐会在重庆——从郑觐文到郑玉荪许如辉】即将发布

     。 郑体思:抗战前后的两个“大同乐会”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Omega Watches , Cartier Watches, Breitling Watches, Chanel Watches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fake wat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