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被贱卖 纸媒还能走多远
2010年08月11日 来源: 新华国际
美国具有77年历史的“国宝级”纸质媒体《新闻周刊》因连年亏损日前被以一美元的价格贱卖给91岁的音响大亨悉尼·哈曼,又有传言称《时代》周刊或将步其后尘。专家预言,互联网、移动新媒体等新型传媒无论从传播速度,还是从环保、成本的角度看都远胜于传统纸质媒体。难道,《新闻周刊》被贱卖即预示着纸质媒体的没落?纸质媒体还能走多远?
《新闻周刊》发行量剧跌、亏损严重,终于被贱卖
《新闻周刊》被1美元贱卖!
美国《新闻周刊》易主
《新闻周刊》的新东家哈曼。他对《新闻周刊》员工表示:“我不是主人,这个头衔让我感到害怕。我们大家都是主人。”(图/Lynn Goldsmith / Corbis) 中国企业家网发
新华网华盛顿8月2日电(记者王丰丰)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2日宣布,当天与音响器材大亨悉尼·哈曼签署协议,出售旗下连年亏损的杂志《新闻周刊》。
华盛顿邮报公司董事长唐纳德·格雷厄姆说,哈曼决定保留《新闻周刊》大部分员工,包括杂志首席执行官汤姆·阿舍姆,但总编辑乔恩·米彻姆已决定在交易完成后离开杂志。
目前,双方尚未公布交易价格。但据《新闻周刊》透露,哈曼在击败多名竞争者后中标,他将支付少量现金,但将承担杂志数以千万美元计的债务。交易预计在8月底或9月初完成。 >>>详细
新东家承诺:保留员工、尊重新闻创新、网络经营
一直纷纷扰扰的《新闻周刊》竞购终于一锤定音。日前,这家美国老牌杂志终于找到了新东家,以1美元的“卖身价”顺利完成过户。成功收购《新闻周刊》的是91岁的美国音响设备制造业大亨西德尼·哈曼。据报道,在最后一轮竞标中,91岁高龄的哈曼打败了其他三家竞标机构,最终以1美元的象征性价格竞得《新闻周刊》,但《华盛顿邮报》并没有正式公布收购的细节。消息指出,哈曼之所以得以低价赢得竞标,更多是由于其对《新闻周刊》内容和人员的保留上。
此前,《华盛顿邮报》公司曾暗示,出售《新闻周刊》并不是一项纯粹的财务交易,其高层曾表示,如果把《新闻周刊》交给一个小报类型的集团会感到不放心。
那么,为何《华盛顿邮报》最终选择非传媒人哈曼作为《新闻周刊》新掌门人呢?《华盛顿邮报》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唐纳德·格雷厄曼在声明中表示:“在寻找《新闻周刊》买家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希望找到一家和我们一样注重新闻品质的买家。我们发现,那个人就是哈曼。”
哈曼则表示,自己对新闻业有着最基本的尊重。“虽然我年事已高,但我带来了活力和一种新的方针;而且我是一位有阅历、洞明世事的生意人;我认为,在得到规范的情况下,新闻业没有造成任何损害。”
最初《新闻周刊》的英语名字是News-Week,由托马斯·J·C·马丁于1933年2月17日创立。在这份创刊号的封面上印有有关那周的新闻的七张照片。1937年,马尔柯姆·米尔成为该刊主编及总裁,他将刊物的英语名字改成了现在的样子,并加强了该刊文章的可读性,以及引入了新的署名专栏和国际版面。随着时间的流逝,《新闻周刊》已经发展为一个内容广泛的全方位新闻类杂志,其涵盖范围包括了从突发新闻到深度分析的各种内容。1961年,华盛顿邮报公司将其收归旗下。
根据2003年的统计数据,《新闻周刊》在全球有超过400万的发行量,其中在全美为310万。同时,它还出版日、韩、波兰、俄、西、阿拉伯等多种语言版本,以及一份英语的国际刊物。
《新闻周刊》总部设在纽约,2003年在全球有22个分支机构。其中在美国国内9个,其余分布在北京、开普敦、法兰克福、香港、耶路撒冷、伦敦、墨西哥城、莫斯科、巴黎、东京和华沙等地。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七十八。
悉尼·哈曼,现年91岁,音响大亨,亿万富翁,拥有哈曼国际工业集团。
哈曼热爱出版业。出版了2本书,并认为,写作是“自我发现的过程”。他于1953年创建哈曼国际工业集团,2008年退休,任集团名誉主席,并开始在南加州大学执教。哈曼国际工业集团以制造音响和车载音频设备著称,拥有近1万名员工,总部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
作为传媒业发达的美国,平面媒体广告收入下降、读者分流似乎已成趋势。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报纸或转向网络版,不再发行,杂志也接二连三面对出售的命运。各方人士不免担忧,《新闻周刊》的这次易主,究竟是短暂的维持,还是能重新焕发生机?
哈曼是一个经营高保真立体声音响设备成名的富贾。1952年,他创办了哈曼音响公司;1977-1978年,曾在卡特政府中担任商务部副部长;他还是一个高姿态的慈善家,在哈佛大学的科技、公共政策和人类学领域设立了多个公益项目;同时,他还是华盛顿莎士比亚戏院公司的托管人。不过,这一次收购,他用的却是哈曼家族的名义。
在收购《新闻周刊》的最后一轮竞标中,哈曼打败了其他3家竞标机构,被唐纳德称为正要寻找的和他们一样注重新闻品质的人。
然而,他的妻子丽普·简知道,丈夫这次买下的是一家连年亏损的企业。根据华盛顿邮报集团透露,2007年,《新闻周刊》的总收入为3140万美元,此后广告和发行一直处于下滑状态。2009年,公司营业亏损达4750万美元,而发行量方面,最高峰时达到320万读者,当年只有150万。
由于事先承诺会承担周刊所有债务及在职和退休员工的福利保险,《华尔街日报》测算出,哈曼第一年起码要为这个烂摊子投入1.8亿美元。尽管哈曼声称买下《新闻周刊》不是为了赚钱,但倘若未来几年无法扭亏为盈,就意味着哈曼要继续不断地为这个无底洞贴钱。
有批评指出,《新闻周刊》的这两年亏损和“改变报道路线”有关,从“重事实”转向“重观点”,在打造新闻个性的同时,在争取精英读者和高端广告资源的同时,越来越偏离大众,最后改革没有突破纸媒的瓶颈,反而更加脆弱。
如果只是内在原因所致,哈曼手中的《新闻周刊》或许更容易另辟蹊径,在新闻市场中为《新闻周刊》找个更为合适的定位。但是,纸媒面临的挑战是全球性的,新媒体步步逼近。目前,哈曼运作《新闻周刊》的策略还不明朗,但显然,从某种意义上看,《新闻周刊》的复苏路径或许就是其他纸媒的前景。
《新闻周刊》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时代》周刊似乎从中也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时代》周刊的发行量也出现大幅下跌,从20年前的420万跌至如今的330万。
去年9月底,时代华纳(Time Warner)最大的股东The Capital Group的董事总经理高登·克莱福德就表示,时代华纳未来会出售时代公司(Time Inc。),当然也包括时代公司旗下的杂志《时代》周刊。几个月来,投资者和分析师们也密切关注关于时代公司整体出售可能性的消息。
纸媒的黄昏?
《新民周刊》总编丁曦林则谈到:《新闻周刊》的售卖可以预示着纸制媒体在经历了一比较长时期的向上发展之后的一个转折,也是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若单论《新闻周刊》这样一个个案,原因不外乎就是全球经济的低迷,包括全球性的经济紧缩,造成他的广告和发行受到波及和影响。在一次传媒的研讨会中,曾经说过,在目前全球的报业发展中,只有东方几个国家的报业还在趋于向上的发展。全球的纸质媒体都在趋于一个下滑的状态,包括欧美的很多报纸,也都在面对同样的问题。
尽管有互联网和金融危机双重夹击背腹受敌,英国杂志《经济学人》的发行和广告近年来一路高歌猛进,表现出让人不可思议的持续增长。
南方日报获得的一份来自美国发行稽查局的统计报表10年间,只有《经济学人》和《周刊报道》保持一直上升趋势。截至今年,《经济学人》每期发行量已超过160万份,其中一半在美国。 >>>详细
国外知名报纸报网融合现状及启示
资料图片
对报纸而言,加快启动有效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无疑是赢得媒体竞争主动权的一个有效途径。综观以上几家国外知名报纸的报网融合情况,可以发现,网络要成为报纸新的发展支点和赢利点,并实现持续赢利,必须找到其核心表述力。
核心表述力,就是传播的核心竞争力,是新闻传播活动中采访的前瞻性、编辑策划的感应力,以及媒体在受众中影响力的综合要素,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新闻传播的表达能力和受众接受信息的效力。报纸新闻网站的核心表述力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报道内容紧扣现实,集纳相关信息,能角度多样、内容丰富、层次鲜明地对一个问题进行报道,对受众有所裨益。二是报道形式遵循常识,突破常规。报纸由于版面空间有限,其呈现方式相对有限,但网络技术的多样性使得新闻的表述具有多种手段,其超链接技术使信息呈现网状结构,为受众提供除传统媒体以外的更多选择渠道,还能通过内容设置影响受众的接受与认知。
传媒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内容为王”。我们可以更多更方便地根据信息内容传播的需要来选择和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媒介。如果读者希望看到报纸形式的,就将内容放在纸上;如果读者希望看到网络形式的,就将内容放在网站上;如果读者希望随时看到,就将内容发到手机或其他形式的终端上。总之,读者喜欢什么形式,就尽力以那种形式呈现和传播,从而使新闻信息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寻求报纸网站核心表述力,就要让报纸与其网站相互紧密嵌入,让报纸与网络实现从形式到内容的融合:报纸尽量刊发深度报道,报纸稿件末尾都有指向网络版的链接路径;编辑把记者发回的文字稿件、图像,甚至音频、视频等内容第一时间“链接”到网络上,每个记者还可在网上开设新闻博客,写下在采访中遇到的故事,实时发布事件进展情况,真正做到报网互相补充和联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