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调腔剧团《清官第一》专家论证会
剡溪小歌新狼博客 (2010-08-20 )
…………
“吏不畏吾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明·郭允祀《官箴》 作者:袁丽晴
《清官第一》甄完的故事
顾天高(浙江省文化厅艺委会成员、剧作家)
周冠钧 (浙江省戏剧专家)
新昌调腔剧团团长
《清官第一》编剧 导演: 陈伟龙
《清官第一》编剧:潘文德
gxxw.zjol.com.cn 2006-1-20 23:18:00 浙江网闻联播
在浙江绍兴的民谣中,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惟有新昌人物秀,剡地溪山入画图。”它说的是,新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素有“东南眉目”之称的新昌位于绍兴市东南部,这里有“勤耕读、崇孝悌、尚廉耻、育人才”的地方风俗。新昌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北宋和南宋年间的石公弼、石公揆,宋代三大理学名儒石墩、黄度、俞浙,南宋宰相王爚,明代布政使甄完,明代尚书何鉴、吕光洵、潘晟等。所有这些先圣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爱国爱民。他们的故事在新昌百姓中代代相传。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要数被赐予“清官第一”之称的甄完的故事了。
钱塘江边的誓言
明朝洪武年间,浙江新昌连年灾荒,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饱受着虫灾和旱灾之苦,许多人因此而背井离乡。新昌美丽的穿岩十九峰也为之黯然失色。
十九峰下彩烟一带有个叫岩泉的小村庄,村子里有户祖上从山东逃荒而来的甄姓农家。洪武25年的初冬,灾年中的岩泉村显得格外沉寂。突然,一阵洪亮的啼哭声打破了这山村的沉寂,一个小男孩诞生了。在这啼哭声中甄家老小既喜又忧:喜的是甄家媳妇在剧痛之后产下了一名男婴,甄家终于有了香火的继承者;忧的是男婴刚一出世便面临灾荒,就要接受生死的考验。骨瘦如柴的母亲看着嗷嗷待哺的婴儿万分沮丧,家里有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饥饿使她没有一滴奶水可以哺育怀中的孩子。然而,漫长的冬天过去了,这名出生于灾荒之年的孩子居然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祖父在一声舒心的长叹之后,给这名男孩取了个名字叫甄完。
由于甄完从小家境贫寒,家里没钱供他上学,只能整日里在田间放牛割草。有一天,甄完放牛路过村中私塾,听见里面书声朗朗,不禁好奇地趴在窗户下听。这一听就让甄完入了迷,打那以后,每当放牛路过这里,甄完都要到窗下偷听先生的讲授。一次,先生终于发现了这名额外的学生。当先生认真地考问完这个放牛娃以后,先生为甄完惊人的记忆力而赞叹,并称之为“奇才”,先生欣喜地准许甄完免费到私塾听课。从此甄完犹如久旱逢甘露,开始了他的求知生涯。
转眼到了明朝永乐十八年,新昌岩泉村出了有史以来第一位举人,他就是苦娃子甄完。永乐十九年,甄完又背负起众乡亲的厚望,踏上了京试的路途。
从新昌到京城的路要经过钱塘江,那时的钱塘江上没有大桥,人们过江只能依赖少有的几艘渡船。甄完走到船埠头刚要上船时,突然狂风怒号,大雨倾盆,江面上波涛翻滚。甄完不禁暗自叹息:“钱塘江啊钱塘江,请你平波息浪吧,我甄完若有官职做,决不贪赃枉法,定当造福于民。”说也奇怪,甄完话音刚落,钱塘江上果然风平浪静了。就这样,甄完顺利到达了京城,并一举中了进士。
“清水塘”的传说
中了进士以后,甄完于宣德元年出任刑部主事,被朝廷派往山东处理朱高煦叛乱一案。
那时的山东,因受此案牵连被捕杀的已有六百四十多人,充军的、降做奴隶的也有两千多人,由于被捕叛军遍布山东各地,加上山东又是甄完先辈的故地,关系极为复杂,牵涉面甚为广泛,并且案情还有再扩大之势。所有受牵连的人,心里都充满了恐慌,无论是有罪还是无罪,所有的人都想着怎么开脱自己。因此,行贿之风空前猖獗。甄完到任以后,悉心调查,秉公执法,冲破重重阻力拒绝一切行贿的说客,并张贴安民告示:“有罪行贿,罪加一等;无罪行贿,训贿释放。”告示贴出后,歪门邪道迅速被堵。由于他办事理正言直,僚属们谁也不敢儿戏,当地百姓对他十分信赖,叛乱之案的审理得以顺利进行。人们都称甄完为“青天”。
此后,甄完又被派往广西、湖广等地任职。所到之处无不留下卓著的政绩和廉洁的美名。由于甄完为官清廉,景泰三年官升至河南左布政使。
甄完调任河南期间,正逢黄河决口,百姓灾难深重,十万难民无家可归。甄完看着眼前的一切心急如焚,不禁回想起自己多灾的故乡。年少时的饥饿与困苦,一直深深地烙在他心里,他深知百姓的苦难。身为布政使的他一面率领文武百官察看灾情,安置难民,号召百姓治理黄河。一面为减轻农民负担,开仓赈济,奏免赋税,竭力节缩财政开支。督修黄河堤防,成了他最大的心愿。在河南为官的那些岁月,甄完把心思都花在了黄河的治理上,他总是亲临黄河岸边指挥治理工程建设。
治理黄河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银子在甄完手中过往,可是,甄完始终不忘钱塘江边的誓言,他不但对这些银子分文不沾,还用自己省吃俭用剩下的俸禄资助灾民,甄完的爱民与廉洁,令当地百姓交口称颂。朝廷派六部到各省考察,就数甄完的政绩为最。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清官,却遭到了一些官僚的猜忌和陷害。皇帝收到一些奏章,罗列了很多甄完的罪状,其中最主要的一条,乃是告甄完利用职务之便,大肆贪污国家金银财物,并多次派员运回新昌建造豪华的府第。
俗话说:“话经三张嘴,长虫也长腿。”数年以后,甄完借病辞官返乡。甄完在归乡途中,路经当时嵊县境内的一个小村,看到水塘边有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洗脚,他便摸出自己身上仅剩的七个铜钱给了那乞丐,然后面对水塘叹息道:“我甄某虽蒙不白之冤,辞官回家,但自身清白如水塘也!”
就这样,甄完两袖清风地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新昌。后人将这件事广为传颂,这口水塘也改名为“清水塘”。据说,时至今日,那清水塘的水仍然是清澈见底。
“清官第一”的由来
话说皇帝虽然准了甄完辞官,但过后回忆起甄完的为人处事,觉得事有蹊跷。于是,皇上就召来朝中户部大臣们商议,清查帐目。同时,皇帝还暗派了吏部的一位大臣赶赴浙江新昌进行暗访,以便证实甄完这几十年来究竟有否贪污。
这天,虽然离查帐的最后完工之期还差一日,但皇帝想早日弄清事情的真相,就提前召集了户部各位参与查验的大臣来到了金銮殿上。众大臣此时虽基本查清了帐目,可还没有来得及汇总,于是便一个个地向皇帝汇报起自己的所查结果来。
“启禀皇上,臣查得河南布政使每年上缴国库银两无有半分差错!”
“启禀皇上,臣所查河南布政使甄完治理黄河款项亦无半分差错!”
“启禀皇上,臣所查河南甄布政发放救灾粮一项亦无半分差错!”
……
最后,轮到负责国库盘查的大臣汇报了。只见这位大臣满脸疑虑地走到了大殿正中央,清清嗓子说:“启禀皇上,经臣数日盘点,国库中河南所缴金银存量与帐面所记数丝毫不差,只是……”
“只是什么!”皇上见其吞吞吐吐,厉声问道。
这位大臣终于说出了他的疑虑:“只是国库中存放河南所缴款项之处多出了两堆东西。起先臣等不知此物从何而来,后来臣等查明此乃河南布政使甄完上缴钱粮之时一并送往库内!”
“那……此究竟为何物也?”皇帝更急了。
“一堆金屑,另一堆乃银屑也!”
闻得此言,皇帝心里已然明白了七分。果不其然,经过继续调查,真相终于大白:那时各地上缴赋税时都要先验准金银的真假,而那两堆金银的粉末乃是甄完在检验所要上缴金银时锉下的余末。
再说这边皇帝正在觉得后悔懊丧,那边派往浙江的特使也已到得新昌岩泉村,明察暗访,查清楚甄完的府第及家产后,又马不停蹄返回了京师。
特使的明察暗访,听到了这么一段歌谣:
“甄布政,甄布政,长椽细瓦擂鼓门。八十公公打柴不够烧,七十婆婆纺棉不够穿,每天两只小船运菜还不够吃。”
皇帝闻奏,刚刚感到懊悔的心里不觉又开始怒气冲天。
皇帝心想:“甄完啊甄完,你一个小小的布政使,生活居然过得这么阔气!房子气派不说,还要八十人打柴,七十人纺棉,两只小船运菜下饭,这还了得?”
特使连忙向皇上解释,“长椽细瓦”,指竹椽茅房;“擂鼓门”,是指用竹蔑编的扁平圆形竹器当门;“八十公公”,乃甄完八十岁的老父亲;“七十婆婆”乃甄完七十岁的老母亲;“两只小船”,是指甄家所养的两只鸭子。原来,为官几十年的甄完返乡以后,仍住着他家的旧茅屋,与年迈的父母相依为命。而他家养的那两只鸭子每天所下的蛋,是甄家最好的菜肴了。皇帝听了恍然大悟。
接着,特使还详细地给皇帝讲了“清水塘”的传闻,皇帝听了深受感动,急忙诏甄完进京复职,同时还御封甄完为“清官第一”。
两道圣旨到达新昌,然而,这时的甄完却早已隐姓埋名不愿再次为官了。
景泰皇帝无奈,只好命人给甄完留下朝服一套、朝板一块、朝靴一双,并送去御书“清官第一”匾额,特许甄完“本职冠带回原籍致仕”。
后来,在甄完去世多年后,嘉靖皇帝为了嘉奖甄完,降旨新昌岩泉村,在村口建造牌轩。同时还诏告天下:大小官员路经此地,都须“文官下桥、武官下马”,以示敬仰。
至今,岩泉村村口还留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路廊遗迹。
梅山断案的佳话
清官之家,一贫如洗,话说当年甄完归隐后,不顾自己年老体衰,毅然挑起了养家的重任。
甄完离开家乡来到东阳,在小梅山潜心教书,日子倒也十分安逸。他时常想到自己的童年,对村里没钱读书的穷娃子十分关爱,总是耐心地给他们讲授诗文。有一天,甄完正给孩子们讲课,忽然听得门外喧闹起来。这时,村中里长的孙子小山匆匆跑进书塾,惊慌地说:“先生,不好了,大梅山人带着官府的人到我们村子里来了!”
一打听,原来又是大、小梅山村民为争山一事起了冲突。之前,甄完早有耳闻,附近大梅山人仗着人多势众,加上早就买通了官府,有着强硬的“靠山”,从而霸占了许多本该属于小梅山人的山地。数年来,大小梅山村民总是为此事争执不休,闹得鸡犬不宁。
“小山,且莫惊慌,”先生安慰完小山后,转身进屋拿了一双靴子与一块板子给小山,“去告诉爷爷,先着人把这靴子与板子放到祠堂中央,等官府的人到时,再想法请他们到祠堂断案,我随后便来!”随后,先生详细地教了小山靴子和板子的摆放方法。
小山照着先生吩咐如此这般地跟爷爷说了,爷爷听罢便照着先生说的一一做了。这时,金华府太爷与东阳县太爷一行在仪仗队的开锣喝道声中,随着耀武扬威的大梅山人已经到得村口。小梅山村民哪里见过这等阵势,都吓得不敢出声了。里长只好只身礼貌地到村口相迎,把官府一行引向了村中的祠堂。
“先生——快去快去,官府的人已经进村了!”
“先生——您怎么还睡在床上呀?官府的人已经进祠堂了!”
……小山和孩子们轮番催促着先生,可先生就象没事人一般,照样不动声色地躺在书塾的床上。
后来出现的这一幕,却令大小梅山的人都惊诧不已了。进得祠堂以后,那一大队刚刚还威风八面的官员和仪仗,无论大小,居然上上下下都齐齐整整地跪在了堂前!
“先生,您快起来,官府的人都跪在祠堂了!”
“先生,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官府的老爷怎么请都不起来哪!”
……可先生照样睡他的午觉。
过了很久,先生终于起来了。先生随孩子们来到了祠堂,将斜靠在椅背上的板子横放在椅子上后,对满地跪着的人说了句“诸位请起”,那些官员才敢慢慢起身。村民们这才明白:原来,小山从先生处拿来的,便是甄完辞官回乡皇帝特赐的朝靴与朝板;眼前的这位教书先生,便是名扬四海的天下第一清官甄完!
晚饭过后,甄完坐堂审理了大小梅山争山一案。把历年来被大梅山人霸占去的山地悉数归还给了小梅山人,在座官员跪了半天也都自知理亏,谁也不敢帮着大梅山人多说半个不字。
甄完在小梅山公断山界纠纷案一事传开后,名扬周边府县。从此,前来小梅山拜访甄完的官员和百姓络绎不绝。这下可给小梅山村出了个难题:客饭的招待成了村民最大的负担。最后,为了免除当地百姓的麻烦,甄完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悄悄离开了小梅山村。第二天清晨,村民们在书塾门口看到了先生留下的一张告示:“来官不接,去官不送,膳食住宿,一概自理。”
就这样,甄完在小梅山解决了一场历时多年的民事纠纷。不仅打击了仗势欺人者的嚣张气焰,还给了当时不能秉公执法者一个小小的惩罚。更值得称道的,还给当地留下了“来官不接,去官不送”的规章,简化了当时烦琐的接官礼仪,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
斗转星移,时光已然过去了六百多年。岁月的风霜不知堙没了多少的尘世浮华,可始终湮没不了甄完“清官第一”的美名和他的清廉美德。
吏不畏吾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明·郭允祀《官箴》 作者:袁丽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