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立本(《亚洲周刊》总编辑,香港)
你要释放长期被压抑的想象力
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成为中国的一张独特的名片,但这张名片在未来的岁月里,要承载更佳的含金量,才能肩负新时代的新使命,成为中国软实力的先锋。
这也是深圳的黄金拐点,要在当前的经济基础上,跃上新的高度,超越经济领域的成就。如果深圳有一种高度,要超越京沪,要开拓新的愿景,就要有新的视野,了解这个城市不能只是局限在商业的天地,而是要有文化上的强烈的企图心,才可以炼成强大的软实力,才可以创造一个过去所不敢想象的深圳。
不能否认,当前深圳的国际形象,只是一个商业和制造业挂帅的城市。它在市场经济中的声誉,和它在文化上的软实力之间,存在了巨大的落差。 这也与纽约、伦敦、巴黎等商业城市全然不同,因为它们不但是商业上的瑰宝,也是文化上的明珠,闪耀着软实力的光芒,影响着西方的文明发展。为什么纽约、伦敦和巴黎可以,而深圳不可以?
这也因为深圳缺乏这样的视野,没有投下资源去开拓一个更宽广的人文空间,也就是缺乏培养软实力的沃土,无法在当前的全球化竞争中更上层楼。
首先是深圳缺乏一个一流大学的残酷现实。一个一流的城市,不能没有一个一流的大学。
但长期以来,深圳大学在国内也好,在国际也好,都是无法跻身排名榜的前列。相比起北京上海众多的一流大学,深圳可说是一所都没有,但更让人诧异的是,深圳似乎一直没有将兴建一流的大学作为城市建设的优先的考虑。尽管最近深圳和珠三角要设立不少中国高等院校的分校,但就深圳本身来讲,至今还没有一所可以在全国和全球引以为傲的大学,像北京的北大和清华、上海的复旦,可以成为城市的签名。
没有一流的校园,就很难凝聚一流的头脑。没有一流的头脑,也很难开拓一个培养创意的城市,也很难有一个软实力的摇篮。
最近上演的好莱坞电影Social Network,探索当前全球最受欢迎、市场价值最高的社交网站Facebook 的发明过程,就是从哈佛大学开始,从一个害羞的、在社交生活受挫折、但又智商奇高的大学生开始,将一个校园的网站扩展到其它校园,再扩展到社会,再扩展到全球,最终变成了一个市值最高的网上企业。而今天中国的校园,可以提供这样的创意的环境吗?深圳的校园,可以让这样的“创意小子”生存和发展吗?
因为出现Facebook 这样产品的文化氛围,就是要有一个创意无障碍的环境,让年轻人可以放手一试,不会被“大人们"质疑幼稚、不会被思想警察怀疑政治不正确,不会缺乏进取而又有胆识的企业家参与投资。
而关键是思想自由和创意无限的校园,打破了官本位的管理限制,也打破了种种框框,才可以让无数的创意像春天的花朵一样,满园春色关不住,从校园飘向社会,进而改变了这个城市的气质,也最终改变城市的体质。
如果研究一下伦敦的创意产业,就会发现它在过去十几年间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占了全市GDP 越来越高的比重。像伦敦的剧场、演奏会、球赛,各项演艺表演,场场爆满,不但吸引了欧洲的观众,也吸引了来自全球的观众。
但深圳的演出,观众踊跃吗?深圳新建的文化表演场所,外观漂亮,但不少还是陷入亏损的状态,主要是内容的质量,还是缺乏吸引力,无法成为全国和周边地区的磁石,再加上管理和市场的推广,还有很多改善的空间,也因此未能和伦敦比肩。
但更深层的原因,还是一个城市对创意的态度,是否可以从政府到民间,都有一个对创意充满期待的心情,更有将抽象的意念转化为行动的冲劲,也有将其落实为商品的能力。而创意从哪儿来?大学校园当然是一个重镇,但除此之外,整个社会要有一个氛围,可以让一个“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 崛起。这是美国文化学者李察。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的提法,他认为一个创意阶层的内部互动和与全球的密切联系,都是刺激创意的重要管道。为什么伦敦、纽约、巴黎等城市,创意人口那么多,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身心舒畅、惊奇不断的大气候,才可以让每一个人发展自己的创意小气候。
而这些创意,绝对不是只靠政府独力可以完成,而是一项全民的风潮,要释放那些长期以来被压抑的想象力。为什么哈佛大学是Facebook 的发祥地?为什么好莱坞可以拍出《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为什么伦敦、东京和巴黎的剧场和演奏会魅力不断?这都是因为它们的创意阶层的力量,施展浑身解数,更搭上了全球化的便车,将一个地方的突破,成为全球的突破。Facebook 本来只是哈佛大学校园的学生玩物,是发明者用来认识女孩子的平台,但却被他的朋友和企业家延伸到其它的校园,再延伸到整个美国社会,再延伸到全球。这是一条创意的链条,一浪接一浪,环环相扣,才成就今天这样的规模,可以击败Google成为全球价值最高的网站。这就是深圳要瞄准的目标。他山之石,让创意不会在这个城市缺席,让创意可以进入一个自我繁殖的机制,不受官僚的制约,不受泛政治化的影响,也当然不受任何恐惧的影响。而根本的安排,就是要有一个舒畅的环境,让创意阶层找到自己的天地,让一个人文的空间更宽广,可以焕发更多的灵感,更有一个与之配套的企业文化,重视原创的精神,重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这需要不断的“尝试错误”,不是每一次的灵感和创新都可以变成Facebook, 但只要有这样的气场,就会刺激创新,也会刺激全国乃至全球人才的汇聚。他们会喜欢来到深圳,就像很多人喜欢来到纽约,爱上了那种无拘无束的时代氛围,大家畅所欲言,敢于探索任何的话题,思考任何的哲学争辩,驰骋在全球文化的前沿。那些在咖啡厅、书吧、校园讲座和知识分子的讨论,都不会只是空谈,而是会为一些未来的变化作出重要的铺垫。这也是深圳的自我期许,要将长期以来的经济GDP 主义,提升到软实力的战略层次,才能为中国这张名片增加更浓、更厚重的含金量,才能冲出现在的城市格局。深圳不是靠财大气粗的经济实力,而是靠让全球心动的软实力,可以让人分享现代中国人的自豪感。软实力是怎么炼成的?关键还是靠一个宽容的人文空间,一个自由的媒体生态、一个鼓励创作的市场机制。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就像两个轮子,紧紧相扣,相辅相成,让这城市的软实力列车,加速开往全球化的轨道,也开往全球民众的心灵深处。
五柳村2010年12月18日收到。发送者有说明,见下:
写给深圳的十封信(未删节版)
深圳是一个被反复谈论、同时被寄予期待的城市,今年是他的而立之年,我选择在这个时候推出这个专题,实际上是希望在深圳三十年纪念冷却后、深圳读书月结束了的时刻,来谈谈我们这个特殊的城市。
由于是《深港书评》的策划,在十封信中,十位不同领域的人士主要谈论的是这个城市的文化政策,不少人也谈到了政改。
现在你将看到的未删节版,是作者提交给我的信件原文,由于这两日精力有限,我来不及重新做校对工作,会有一些瑕疵。至于我作出“自审”的文章以及版面大样,我已经保存起来,那将是我创办《深港书评》至今收获的最大礼包。感谢十位老师对我的支持!
钟刚
2010 年12 月13 日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五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