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唱片公司,通常接觸的是主事者或唱片製作人,很少有機會採訪到作曲家,不過在「粉墨是夢」與「粉墨是夢II」當中,作曲家孟慶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為傳統中國戲曲注入了新的風貌,但內涵依舊是純粹的中國,在孟慶華的解說中,我們可以進一步瞭解瑞鳴製作唱片更深層的文化意念。
來北京採訪瑞鳴,遇見孟慶華老師已經是第二天進北京中央電視台錄音的時候了,不過孟老師這時有重要任務,就是跟著錄音一路帶著演奏家進入音樂的情境,而作曲家在錄音現場指導,效果再直接也不過。我在錄音室一隅聽著孟老師反覆指導錄音,每個小節都不放過,之後在錄音中間找個空檔,和孟老師聊聊參與「粉墨是夢」的歷程。
做大眾喜歡聽的戲曲
|
|
談起「粉墨是夢」,孟老師說這還是葉雲川起的頭,當時他們討論許久,這中國戲曲傳承已久,算起來大約有三百多個劇種,最後選定了十種來寫曲。這過程頗為艱辛,我沒來北京不知道北京有多大,沒想到葉雲川的公司和住家在城北,而孟慶華老師住在城南(我不禁想起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這一南一北的往返,葉雲川開車就要三到四小時,大概是台北到新竹走一回,這還不算萬一塞車可能要花更多時間。所以這「三百多種戲曲中挑選十種」,我們可以想像究竟花了多大的時間成本。
孟老師繼續說著,這「粉墨是夢」選曲的方向不是學院派的思考,而是比較貼近市場的。孟老師說:「選曲要有時代文化的定位,而且要選老百姓都聽過熟悉的曲調。雖然瑞鳴做的音樂是偏向『士大夫』聽的雅樂,但『粉墨是夢』或『粉墨是夢II』並不是專門做給平常愛聽戲的人來聽的,而是要做大眾喜歡聽的。」換句話說,葉雲川和孟慶華做的新曲,就是要讓更多人來聽戲,不知不覺受到音樂感染,而不是作給專家聽的,不容易打入市場的音樂。
傳統與創新之間
這個選曲方向有意思,選具備文化代表性的經典劇種,當中自然有文化傳承的味道,孟慶華感嘆地說,其實文化傳承應該是政府要做的,但現在政府沒做,反倒葉雲川來做了。不過瑞鳴經營這塊市場,選曲經典是考量之一,還要求這些曲子本身要好聽。一旁的葉雲川說,他邀請許多傳統音樂家參與錄音,創新的手法常常讓他挨罵,說這樣子搞就不夠傳統了。你說,做「粉墨是夢」難不難?真正傳統的音樂家守著傳統的「絕對值」,走不出框架,但想創新卻又容易遭到非議,說這和劇院裡頭的唱腔都走調了,不夠傳統,甚至荒腔走板。可是如果不像瑞鳴這樣,在傳統戲曲中融入市場的考量,又怎麼吸引不聽戲的人也來聽戲,甚至從來沒聽過京劇的老外也能一下子就接受中國傳統音樂?在傳統與創新之間,確實有著相互拉扯的難題。
|
| 到了「粉墨是夢II」,孟慶華表示,有了第一張唱片的經驗,第二次嘗試就比較大膽了,思考更多的音響性、戲劇性與變化,多聲部的設計,對位也放進來了,導入更多西方的技法,表達出濃郁的中國傳統。孟慶華說,在創作新曲時,傳統樂曲要反覆聆聽,把情緒融入呼吸當中,然後用現代人的思維把音樂寫出來。這段話,道出了作曲者的心路歷程,也因為如此,我們在「粉墨是夢II」當中,那傳統的味道濃郁而醇厚,但旋律卻又像呼吸一般自然。
著重「剪裁」的功夫
孟老師說,一般專業在寫中國傳統音樂,通常是擷取一段音樂,然後發展成十幾分鐘的大曲,那是很學院派的作法,但這麼做放在瑞鳴就不行了,這類學院派的音樂創作,在市場上肯定不好賣。在「粉墨是夢」當中,作曲的方法恰恰相反,是把傳統戲曲一連十幾分鐘的音樂,用四到五分鐘的時間來體現。或者說,為瑞鳴創作的音樂,著重的是剪裁的功夫,是濃縮的方法,這才能跟現代人的音樂欣賞思維一致。但是做這樣的小曲子,如何剪裁,才能夠保持原來的面貌風味,還能精彩深刻,就是創作時的考驗了,孟慶華如此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