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慧芳逝世所想到的 宋乔文集 CND 2011 年 07 月 16 日
惊悉李慧芳女士逝世,不胜哀悼。李慧芳系京剧样板戏《海港》主角李丽芳之亲妹,曾以京剧名伶身份,参与主演了电影《吕四娘》(1947,国泰影片公司出品),主唱过两支插歌,作曲许如辉,编剧朱瘦菊,导演徐欣夫。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许如辉诞辰95周年纪念会在上海召开,李慧芳还专写过纪念贺词……,往事并不遥远,丽人款款而去,能不嘘郗乎?李慧芳女士远行,一路走好!—— 【寒夜闻柝】,2011-8-5
京剧艺人李慧芳在今年6月23日逝世了。这位曾经的梨园精英,剧坛耆宿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她生活了87年的世界。在这87年的漫长人生中,有七十多年她在舞台上扮演了众多的角色,有饱经战乱之苦的韩玉娘,温柔贤叔的番邦女子铁镜公主,运筹帷幄的诸葛亮,长怀思乡之痛的杨四郎,忠心事主的莫成,绝色女子貂婵和骄矜傲慢的吕布等。和她那个时代的很多老艺人一样,戏比天大。她生活的唯一内容就是戏,在八十多年的岁月中戏已经完全融入了她的生命,现实的人生和戏已经很难分开,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现在她人生的这出多彩多姿的大戏已然落幕,她也永远地离我们而去,没有了戏,似乎也没有了生存的理由。她就是为戏而活,为戏而生的。她走得是那样安静,在这个浮躁而喧嚣的世界没有掀起任何波澜。关注着她的只有为数不多的戏迷和粉丝。曾经伴随她一生,和她的生命已经融为一体的京剧如今已然式微,戏迷和粉丝的数量也是有限得很。在这个时候离去,对她或许不是坏事,至少不会亲眼看到京剧的消亡。
李慧芳这个名字许多年以后人们可能不会再记得,但却会永远记载在京剧史上。到那时这个名字也只是一个符号而已。还有谁知道这个名字背后的生命和故事呢?在网络上和书籍里我们能找到她的简历:“李慧芳,女,京剧旦角。北京人。9岁从李玉龙学老生。13岁登台演出,演出了《空城计》、《群英会》、《一捧雪》等剧。1946年改习青衣,曾与周信芳合作,演出了《四进士》、《徽钦二帝》等剧。1955年调进中国京剧院。1960年调进北京京剧团。她扮相俊美,嗓音宽厚清亮,会戏很多,四大名旦的戏她都能演,还能兼演老生、小生,善于在一个剧目中扮演两个不同行当的角色,如在《四郎探母》中,前饰公主,后饰四郎;在《吕布与貂婵》中,前饰貂婵,后饰吕布。或在一场演出中,前演梅派的《宇宙锋》,后演言派的《上天台》等”*。这简短的叙述和她同时代的大多数艺人的简历何其相似。还有谁能想象李慧芳生活的那个特定年代所发生的种种事情,她从艺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她的欢乐,沮丧,悲苦呢?陈丹青说“ 历史,是由无数细节所编织”**。既然所有细节已经丧失,所剩的也只有符号了。
作为一个曾经红极一时的艺人,李慧芳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她所处的时代以及个人生活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在京剧两百多年的历史中,生和旦是最主要的角色。李慧芳的一生也就是先演须生,后改青衣,以后经常来双出,或生或旦,以旦为主。京剧形成的初期,和世界上许多其它表演艺术门类一样,所有角色都由男性扮演。从梅乔玲,时小福,陈德霖到王瑶卿,京剧旦角的表演规律渐渐形成,并且系统化。及至四大名旦出现,整个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达到了高峰,这个高峰是空前绝后的。四大名旦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整个京剧表演艺术的高峰。四大名旦以后又有人评出了前后四大须生,四大坤旦,四小名旦等,但这些都不过是四大名旦的余绪而已。四大坤旦是女性登上京剧舞台后出现的比较有影响的女性旦角演员,但无论从唱,念,做,舞各个方面,都是遵循男旦的规范。但她们也或多或少地把一些女性的特征带到了表演中。直至吴素秋,言慧珠,李玉茹和童芷苓的出现才完成了由男旦到坤旦表演方式的转变。这四位表演实践的意义还不仅止于在表演中加入了更多女性特质,而且给京剧这种高度写意的表演增加了写实的成分,使之更生活化了。她们四位和传统的旦角演员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她们的文化水平高于传统的艺人,言慧珠是中学生,童芷苓的父母都是教师,李玉茹和吴素秋都毕业于新型戏校。李玉茹与文人交往很早,很多,从四十年代起就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第二她们的艺术眼界都较传统艺人开阔。吴素秋,言慧珠和吴素秋除唱京剧,还演过电影。第三,她们都有很深厚的艺术功底,她们中每个人都和四大名旦以及王瑶卿,芙蓉草,小翠花,黄桂秋等名家有着师生之谊。更重要的一点是她们艺术上的自我意识都很强,个个雄心万丈地要在舞台上展现自己。她们戏路宽广,在舞台上更注重表演。她们的榜样为众多坤伶仿效,从此成为京剧坤伶的主流。自此以后的赵燕侠,杜近芳以及李维康等,都是沿着这条路在走。
李慧芳就是成长于这一个转型时期。她和吴素秋,言慧珠,李玉茹,童芷苓属于同一代人,但却走着不同的艺术道路。她在旦角表演上师从梅派,也唱其他流派的戏,但却是遵从着传统的路数。她最大的特点就是内行说的“规矩”。她唱多种行当,青衣,须生,小生等,但每一行都不逾规矩。从五六十年代起她就是被视为老派的人物。她文化不是太高,但有悟性,演啥像啥,还带点游戏意味,尽管不太合潮流,依然受欢迎,票房长红。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京剧界都开始排演现代戏,这是革命的巨浪,这次李慧芳也不能免于潮流的影响。她终于推出了现代戏《洪湖赤卫队》,扮演女主角韩英。演出非常成功,李慧芳的表演出奇的好。一时间行内外好评如潮。有人甚至撰文称这是奇迹,因为一个表演风格上被认为是“旧派”的艺人居然演活了革命英雄。李慧芳虽然在表演上是遵循传统的风格,但她在艺术上是有自信的,在传统戏的表演中用旧的程式和手段演活了人物。其实艺术技巧和手段只有新旧之分,本身是很难很出好坏的。若非要论好坏,那端看你是否运用得宜。这就好比用煤气炉可以烧菜做饭,用电炉也能完成这些任务,用传统的柴火灶也能烹制出佳肴美巽。李慧芳对于传统的四功五法等早已十分娴熟,既可以用它们来表现古代人物,也可以用之塑造现代英雄。李慧芳一生并没有得过多少奖项,去年她获颁了一个终身成就奖。据她自己说这是第一次得奖。但我觉得这个奖对她来说是可有可无,显得有点多余。她几十年来创造的艺术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为她的观众所熟知,无须用这个奖来肯定。
李慧芳以及她同时代的艺术巨匠们有着一个显著的特征,即总是充满了自信。无论潮流如何变,他们永远处变不惊,沉着应对。何以会如此呢?常香玉的一句“戏比天大”道出了个中秘密。支撑着这些成功艺人们的是无与伦比的敬业精神和对艺术的无限真诚。在李慧芳,常香玉们的心里第一重要的就是观众,就是戏。无论发生天大的事情,戏是一定要演好的,否则对不起观众。观众是艺人的上帝。观众的赞誉就是最高的奖赏,除此无它。她们对艺术是真诚的,她们相信自己的艺术直觉,好就好,不好就不好,一切凭的是敏锐的感觉。没有好的艺术感觉是成不了好艺人的。不能违背自己的感觉演戏,表演要发自于真实的感觉,否则是不真诚的。艺术表现的手法有新有旧,但一定得真诚。反观现在的艺人们,以获奖为终极目标。对艺术作品不认真研究,体验,只想找捷径,快速成名。看见别人的电影得了“奥斯卡”奖,就照葫芦画瓢地搞一个,连主演,作曲,以至于乐器的演奏者都用同一个人。这哪里还有对艺术的真诚可言,简直就是投机取巧。在他们心里艺术的价值远不如一个奖项重要。不在艺术上苦下功夫,就不可能有艺术的自信。他们这样糊弄艺术,也就更没有艺术的自信可言了。在当今广大观众呼唤文艺的草根性,勇敢冲向群众性选秀节目以表现自己的时候,专业文艺界却处处表现出不自信和缺乏底气。像李慧芳那样不在乎奖项,只是凭着一颗热爱艺术的心去创作和表演的人实在是寥若晨星。几乎所有新创作的节目都是奔着评奖而去,几乎所有新影片都是为了冲击“奥斯卡”。没有了奖项或洋人的肯定,我们中国的艺人们就完全失落了。现在差不多所有影片都要搞大场面,所有舞台剧都是大制作。地方院团则更是没有一点自信,任何新剧目都请相同的导演,相同的作曲,相同的舞美。这正如袁雪芬先生批评的“一锅汤”,毫无特色和个性。而人们忘记了艺术最可贵的恰恰是个性。
近二十年来,我几乎天天看好莱坞的电影。我感觉到好莱坞的电影的确是世界一流,除了人道主义精神的理念外,它好就好在能很好地说一个故事。中国会说故事的人不是没有,只是对自己说故事的方法没有把握和自信。为了取悦洋人,为了得奖,拼命揣摩洋人的心思,猜测评委的兴趣,搞出一些不伦不类的东西。这实在是可悲得很!前几周我还写了一篇短文谈《中国达人》的草根性。昨天看了《中国达人》的决赛,感到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很远。即使是这样具有草根性的节目,有时候制作人还是缺乏自信。在决赛中卓君的舞蹈和胡启智的火舞都被无缘由地搞成了张艺谋式的大场面。数十个伴舞者在台上不知所云地舞动着,主要表演者的表现被大大干扰了。整个演出弄得很俗滥。我猜测可能是因为有洋人参与,也算是个国际性的场合,所以策划者就非要搞出点大动静来,否则心里就不踏实。
随着李慧芳这一代艺人的离去,我们失去了很多很多,很多剧目,很多技艺,很多故事……,但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种精神,一种真诚,自强不息,自信,自尊的精神。我们怎么能把这些失去的东西再找回来呢?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思考的。
宋乔 2011年7月12日于野马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