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达:从杜近芳想起赵燕侠
——写给不大看京剧的人
寒夜闻柝 转自华夏文摘 发布者 siyu 11-07-21
(图片来自网上)
最近华夏文摘读者评论栏提到京剧名家杜近芳在文革时期奉承江青的贴子,宋乔先生回答得好:“演员也是普通人,当时风气是宁左勿右,这是可以理解的。”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包括以前历次政治运动)的过来人,谁的历史言行能经得起推敲?并不是为杜辩护,她的表演在章诒和先生《伶人往事》中有更多的披露。我同意应多宽容些,必竟唱了一辈子戏,本来政治对他们是身外之物,但是你不讨好它,会有好果子吃吗?于是杜也算是在革命样板戏的京剧《红色娘子军》中(属八大样板戏之外)出演女主角吴清华,对这位当时中国京剧院当家青衣,本应批判打倒之列,是极大的荣誉与褒奖。记得当时此剧拍成电影后,我观看时心中十分难受,如坐针毯,也相当吃惊,一个苦大仇深的赤贫的女奴倒像流落风尘的烟花女子,那个演洪常青的著名马派演员冯志孝更可怕,英俊挺拔,气势伟岸的党代表竟是五短身材大头娃娃脸的木偶,那时我就想,杜与冯要是能坐在影院听周围观众的嘲笑声,他俩恨不能钻到地板里去。
这使我想起一位至今仍健在,却早全身退出名利场的京剧名家赵燕侠,拒穿江青送来的毛衣事件。此事发生在1965年4月赵在上海演出现代戏《芦荡火种》(《沙家浜》的前身),江青出于关心怕赵受冷,送毛衣让赵御寒,赵不穿。再加上江青让赵去重庆渣滓洞里坐监牢,体验生活,准备让她出演《江姐》中主角,赵又说了些不满的话,1966年文革开始,被江青点名为黑帮,现行反革命,被批斗游街,下放劳动改造。阿庆嫂改由昆曲演员洪雪飞扮演,赵被迫脱离舞台十年之久,66年她也仅38岁,应是演员最成熟,风华正茂的年龄。总算1975年被解放,但只准辅导青年演员,不让上台。到1979年才恢复她为北京京剧团一团团长身份。此后是她舞台演出活跃期,与高派传人名家李和曾合排演出《闯王旗》,轰动一时。到1996年赵在上海举办从艺六十周年告别演出,有说她是被迫退休,注意在上海告别演出,而不是在她一生从艺宝地北京,从此她真彻底告别舞台,不参加任何形式的演出,不出席任何京剧界的活动,除教导女儿演出,不收任何徒弟,完全淡出梨园界,像个普通的老太太,生活在北京南城普通居民楼里。
赵燕侠是位极有个性的人,无论为人从艺。赵1928年出生,河北武清人,家庭贫寒,七岁即随父搭班跑码头演戏,一边向包括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等大家拜师学戏。她戏路极宽,青衣,花旦,刀马旦,文武小生全能,15岁即与当时大牌演员如金少山,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等配戏。她嗓音明亮甜美,表演妩媚又洒脱,武功扎实漂亮,最有特色的是她咬字清晰,这是所有京剧大家都比不了的,她是唱腔为吐字服务,坚持不用小话筒,观众能不看字幕听懂她唱出的每一个字,其他青衣依依啊啊地唱,观众是熟悉了唱的内容,一出新戏不看字幕,真不知唱的什么。初听她的戏,可能会感到惊讶,这唱的是京剧吗?是不是在听评剧什么的,听下去后,被她饰演的人物所吸引,噢是京剧,就是有点另类。她的票房一直十分火暴,特别受底层百姓的欢迎。
1947年19岁的赵,挑班组建“燕呜社”,《红娘》,《玉堂春》,《荀灌娘》,《大英烈传》等是经常演出剧目。1960年并入北京京剧团任付团长,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齐名称五块头牌(有人往往把赵漏掉,她的资历年龄是最小的),她只挂头牌,不唱二角,与同是该团后来盛名的李世济,谭元寿,马长礼等那时真是二路。赵燕侠一反过去常演的荀派戏,大量上演自己新编古装剧《白蛇传》,《盘夫索夫》,《春香传》,《红梅阁》,《碧波仙子》,《铁弓缘》等,有人称她是“出荀入赵”自成一派。由于她不收徒弟又淡出公众视线,今天要作为流派创始人,好像缺少传人,她的女儿演出也不多,与她的影响无法比拟。不过在今天演唱会上有时能听到学唱田汉先生为她专门写的词,《白蛇传》中二黄徽调“亲儿的脸,吻儿的腮”,那是十分耐听的唱段,其实现在流行的《沙家浜》中“智斗”阿庆嫂的唱段与该戏核心唱段“风声紧”都是根据赵腔设计的,听她本人唱的这两段的录音,才叫原汁原味,无人能及了。
我对京剧实际上是个外行,知之不多,京剧的戏与人往往使我着迷,环境的变迁,政治的干扰,艺人的个性编织成丰富多采的时代交响乐,个体都是其中的音符。对于赵燕侠,我知道的很少,听说去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本由和宝堂写的书:《自成一派赵燕侠》,我还未拜读,心中总存疑许多问题,为什么这样争胜好强,艺术上确有非凡成就的人,说退真退得那么彻底(据说2007年重阳节,在天津举办的敬老演唱会上露了一次脸,唱了一段,风头不减当年),对自己艺术承传一点不在意,为什么?老太太现在还健在,不便妄自瞎猜。我倒是十分欣赏有的资料关于“毛衣事件”透露,赵曾说过:“我没有反对过江青,我哪里有那么高的觉悟敢反江青?我就是有点看不惯她的作风,想躲著她”,“江青当时送我毛衣并无恶意,但我比江青胖,怕给她的毛衣撑坏了,所以没穿”,还说:“平心而论,江青还是懂艺术的”。十分实事求是,因此我们对“毛衣事件”不要过分解读,也包括她的淡出与低调。再补充一句,她1980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担任过全国人大代表。
1949年后京剧界正式认可的新流派,可能就是张派(张君秋)了,裘派(盛戎)解放前已盛名。但是大家心目中尚有三位:李少春,赵燕侠和云南的关肃霜,要是处在京剧全盛时期,他们不容争议必是自成一派。李少春这里不谈,对于赵,前面已经谈及。至于与赵同龄的关肃霜,戏路有些与赵重合,都是文武双全,出身同样卑微,八岁学戏,16岁登台,18岁闯荡大上海,一举成名,有传说上海“大世界”走出的名角,1950年赴边垂省份云南,组建剧团,从此一直扎根云南,倒也常赴京或出国演出,在京演出总是场场暴满,好评如潮。她于1959年拜梅兰芳为师,所以梅派戏《宇宙锋》,《霸王别姬》,《玉堂春》等应付自如,而其经常演出的都是文武兼重的戏:《铁弓缘》,《白蛇传》,《战洪州》,《辛安铎》,《盗银库》等以及现代京剧《黛诺》。她嗓音宽亮圆润,扮相英武俊美,武功出手更是梨园翘首,经常反串小生戏如《白门楼》等,可以说文武生旦,无一不能,她不就是出梅入关了。1964年江青提出要关出演《战火中的青春》主角,并安排她去山东体验生活,后因剧本改变,未排成。1969年江青又要她进京出演《红色娘子军》的娘子军连长一角,后因种种原因,她进京不到一个月,主动请辞回云南。据说原因之一,由于还是那位该剧的女主角妒嫉她,时常有意羞辱为难她。京剧大家李少春于1954年赴云南时看了她的戏,大加赞赏,惺惺惜惺惺,多次希望她进京发展,要是真能如愿,当时中国京剧院这两块头牌联袂演出,该是怎样的盛况,岁月流逝,斯人已去,不谈也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