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 纪念专辑 | 许如辉研究 | 大同乐会 | 民族器乐 | 流行歌曲 | 电影戏剧 | 戏曲音乐 | 作品年谱 | 学人学界 | 文霞专栏 | 著作权 | 许如辉戏曲音乐冤案 | 作品赏析 |交流论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胡果威:洋腔中文
8/12/2011 点击数:1153

胡果威:洋腔中文 

华夏快递 11-08-11 

   1985年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国际商学硕士后,我的第一个工作就是为派拉蒙电影公司在中国发行好莱坞电影。向中国电影输出输入公司推荐影片之前,我都是看英文原版选片。1987年在《罗马假日》首映式上,当我听见格里高利·派克和奥黛丽·赫本的中文对白时,那种震撼的感觉是难以言形的,我不禁为长影的陆建艺和金毅的配音叫绝。此外,童自荣、乔榛、丘岳峰、毕克、丁建华、李梓、刘广宁等老一代著名配音演员的声音、语调和对口型的技巧也堪称绝唱。

   一个好的配音演员,必须先熟悉整个剧情和角色的性格,才能理解原版片所要表达的感情和气氛。我学英语三十多年,在国外生活了二十多年,觉得洋人与中国人的发音器官并无不同,说话也有喜怒哀乐和抑扬顿挫,唯一不同的是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洋人的手势比中国人夸张一些而已。一部好的译制片,我认为配音的效果应该跟剧情类似的国产片一样。美国许多动画片的配音演员本身就是明星演员,比如为Lion King配音的Whoopi Goldberg,为Shrek配音的Eddy Murphy,以及为Beauty and Beast配音的Angela Lansbury等。看(听)他们配音的电影与看他们主演的电影同样过瘾。

   然而改革开放后,进口的影视节目数量剧增,译制的任务必然繁重,于是市场上就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的译制片。最使我不能忍受的就是那口“洋腔中文”。所谓“洋腔中文”,就是刻意要表现那个说中国话的人是洋人,反而让人听起来非常别扭。

   首先,几乎说每句话之前、后和中间都要加入哎、唉、嗳、呃、啊、呵、哦、噢、嗯等之类的语气词和感叹词,然后再在每句句子的中间和两句句子之间加入不必要的停顿。因为受到书写的限制,我只能用文字描绘,而无法使读者听到实际的声音。然而只要您近几年看过译制片,我相信您一定会理解我所说的那种装腔作势的洋腔。我还敢打赌,即使蒙上眼睛,让您听一小段不涉及中外文化差异的对白,十有八九您还是能听出是国产片还是译制片。我曾猜测过,上述各种添加剂和停顿是否为配口型所需?我从未做过电影的翻译和配音,不敢妄下结论。但是在我印象中,北京、上海、长春等主要电影制片厂译制的大型故事片洋腔比较轻,而最近译制的的外国纪录片和连续剧的配音,洋腔就特别重。如果剧中的洋人演员学习“大山”,只是还略欠火候,说出的中文带有外国口音还情有可原。然而配音演员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说字正腔圆的中文呢?

   其次,时下许多配音演员好像是在用假嗓子配音,让人一听就觉得假、不自然。我在国外生活了二十多年,觉得洋人的声带与中国人并无不同,为什么译制片里的洋人说话偏偏都是“那个味儿”呢?我还记得童自荣、乔榛、丘岳峰、毕克、丁建华、李梓、刘广宁配音的电影,每个人的音色都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一听就知道是谁配的音。我光听说有人用假嗓子唱歌的,但在生活中还从来没有听见有人用假嗓子讲话的。我想偶尔用假嗓子唱歌还行,如果用假嗓子讲话那该多累呀。

   此外,几乎所有的译制片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外国人名、地名的译音选字不当,然后配音演员又用自以为是的外国语调念音译成中文的人名和地名。例如,滥用普通话里的卷舌音,Sam成了“山姆”(Shan Mu),Susan成了“苏珊”(Su Shan),Smith成了“史密斯”(Shi Misi),这不能怪配音演员。我就纳闷,为什么就不能用不卷舌的S呢?“司密斯”不是也挺好的吗?这些本来就不准确的译音,再通过配音演员用外语的腔调说出来,如果您本来就不懂外语倒还无所谓,而对于我这种懂外语的听众就觉得好笑了。

   除了人名和地名之外,对外国剧本的翻译也有问题。翻译重在信、达、雅,这与译者本身的文化修养有关。老一代的著名翻译家,如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朱生豪和翻译巴尔扎克小说的傅雷,他们除了精通外文之外,还有过硬的中文功底。外文中有许多倒装句,还有许多与中文不同的表达方式。也许是为了忠于原文,时下许多译者采取硬译的方法,这样虽然达到了“信”,却失去了“达”和“雅”,所以中国人听起来就非常别扭,这同样也是洋腔。

   然而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众多的外国影片中,《大长今》之类的韩剧好像就没有洋腔,而是像《雍正皇朝》之类中国历史剧的味道,这就对了。问题是,既然韩剧可以没有洋腔,为什么欧美剧就不行呢?

   总之,无论配音的角色是人还是动物,他们都是在说人话,我们决不能为动物配上“鸟兽”的语言。同样,无论配音的角色是西洋人还是东洋人,他们都是在说中国话,我们无须刻意地为美国人配上“汉堡包味”,为意大利人配上“比萨饼味”,为韩国人配上“辣泡菜味”,为日本人配上“寿司生鱼片味”。饮食文化的不同,只能用味觉来感受,与听觉是无关的,此乃常识。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Omega Watches , Cartier Watches, Breitling Watches, Chanel Watches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fake wat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