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 纪念专辑 | 许如辉研究 | 大同乐会 | 民族器乐 | 流行歌曲 | 电影戏剧 | 戏曲音乐 | 作品年谱 | 学人学界 | 文霞专栏 | 著作权 | 许如辉戏曲音乐冤案 | 作品赏析 |交流论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共军迎国军忠魂 远征军遗骨返国(附中国远征军大事记)
9/28/2011 点击数:1617

李永峰:共军迎国军忠魂 远征军遗骨返国(附中国远征军大事记)

 华夏快递 : 11-09-25 08:45

 
 
 


 
【中国大陆四九年以来首度迎回埋骨异国的国军将士遗骸,中国远征军十九位英烈遗骸在民间推动、云南统战部支持下,从缅甸归葬云南腾冲国殇墓园,骨灰罐覆盖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灵堂亦循民国忠烈祠布置;多位年迈的远征军老兵、二战英美盟军后人、远征军将领后裔与中国官方代表为纪念碑揭幕。对于中缅印战区的这次纪念,北京与解放军认可推动,也获得美国支持,派出现役将军参加典礼。】

小雨淅沥,哀乐声中,数百人肃穆缓行,在「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下,向归葬国殇墓园的十九位烈士遗骸鞠躬、敬礼、献花,这是二零一一年九月十四日上午九点的云南腾冲。在致敬的队伍中,既有中国的党政军领导,包括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长黄毅、全国人大常委李祖沛、解放军成都军区塬副政委马子龙,也有来自美国的现役空军准将大卫•史迪威(David R.Stilwell,当年史迪威将军的远亲)。

这是一九四九年以来,中国大陆首度迎回埋骨异乡的国军将士遗骸,向这些民族忠魂致以应有的敬礼,并覆盖带有「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新一军军旗。在二战结束六十六年之后,中国、美国与英国,昔日共同对抗日本法西斯的盟友,告别冷战以来的意识形态藩篱,首度站立在一起,纪念在中缅印战场阵亡的各国将士。

中美英军人再聚首

这一天,多位年迈的远征军老兵、二战中驻华美军司令史迪威的后人、英军元帅菲士廷(Francis Festing)的后人、中国远征军将领杜聿明、卫立煌、戴安澜、潘裕昆等人的后人、美国驻华国防武官、美国驻华空军武官、缅甸华侨、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来自中国各级政府的代表,共同在腾冲国殇墓园,缅怀先烈,见证和参与中国远征军印缅阵亡将士亡灵归葬仪式、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与纪念雕塑揭幕仪式、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展览。

二战中,日军攻佔东南亚,中国军人为了打破日本对于西南后方的封锁,两度出国作战。一九四四年,从滇西出发的第二次远征中,由卫立煌统帅的中国远征军Y路军,经过一百二十七天血战,在九月十四日,全歼守城日军,收復腾冲,首度在沦陷区光復一座县城。一九四五年七月七日,在抗战的最后阶段,在卢沟桥事变的第八个纪念日,当时的国民政府,为纪念收復腾冲战斗中阵亡的九千一百六十八位远征军将士与十九位盟军将士,修建国殇墓园,蒋中正题词「碧血千秋」。但是,由于随后的国共内战以及东西方两大阵营冷战,在印缅战场上更多的阵亡将士则被后人遗忘。

而更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本应浓墨重彩书写的中国远征军也被后人遗忘。

一九四二年,日本攻佔马来亚后,开始入侵缅甸,驱逐英国殖民者,妄图独霸东南亚,但是更大的战略目的则在于封锁中国西南的对外联繫通道,进而逼迫中国投降。当年三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十万中国远征军,在杜聿明统帅之下入缅参战,并于当年四月,在缅甸中部的仁安羌,将七千被围英军解救出来,震动国际。

当年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中,有众多投笔从戎的青年学子,高歌《从军歌》:「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繫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着我战时衿,一唿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在这批从军学子中,有后来的诗人穆旦。

野人山上人不还

但是,由于盟军内部相互间的防範与猜忌,中国远征军丧失最佳战斗时间,遭遇强敌反击,后来被迫撤离。由师长孙立人带领的新三十八师,向西撤往印度蓝姆伽,保存了完整的建制。而其他的中国远征军部队,则在回撤云南过程中,损失惨重。在缅北塬始森林野人山,三万远征军将士长眠于此。从战友的尸体丛中活下来的穆旦,后来在一首《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中说:「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这便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

一九四二年六月之后,盟军与日军沿怒江对峙。中国所有海陆供给被切断。当时担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研究开通了驼峰航线,借助空运向中国输送物资。同时开始在印度蓝姆伽、昆明和桂林,建立训练中心,用美式教官强化训练中国军人。当时为补充远征军兵源,国民政府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为口号,号召知识青年参军保家卫国。后来因《万歷十五年》而享誉华人世界的歷史学家黄仁宇,便响应这个召唤加入驻印军,此后更参与缅北反攻,也写下《缅北之战》一书。

在印度受训的中国驻印军,后来成为国府最为精锐的部队,诞生了新一军和新六军,这两支当时分别由孙立人和廖耀湘任军长的王牌军。史迪威雄心勃勃,想替中国训练九十个师的新式军队,但后来由于与蒋介石的矛盾,计划遭搁置。歷史如果在这里分叉,史迪威真的替国民党训练了九十个师,也许后来的国共内战会有另外一种可能。

一九四三年,盟军开始反攻,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在史迪威指挥下,组成X路军,向东反攻缅甸;而由卫立煌接任司令的中国远征军,组成Y路军,从滇西出发,越过怒江,再度出兵缅甸。这便是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经过强化训练的中国军人,令日军在腾冲、松山、缅甸密支那,遭遇三次「玉碎」,日军被全歼,创造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奇蹟。一九四五年三月三十日,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会师,完成入缅作战任务。

国共刻意淡忘远征军

由于中国远征军经受过现代化的军事训练和战场实践,所以,在随后的内战中,参加过远征军战斗的将领和部队,成了中共军队的死敌。这导致一九四九年之后,关于中国远征军的歷史,成为中国大陆被遗忘的一个塬因。而在败煺台湾的中华民国那里,远征军重要人物孙立人,一度被认为试图通过「兵变」推翻蒋介石,以至于遭到长达三十三年的软禁,这也成为远征军被台湾遗忘的一个塬因。

因此,六十年多过去了,不止远征军将士的遗骸依然流落异域,远征军本身也成为中国人陌生的话题。

两度入缅作战的四十多万中国军人,有十万人阵亡。其中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中国军人与英美盟军在败煺中,阵亡的烈士大多埋骨丛林,没有得到正式安葬。第二次入缅作战时,胜利后虽然就地建立过多处墓地,但由于各种塬因,这些墓地后来也遭破坏。

日军墓地成对比

多次深入缅甸考察的二战史专家戈叔亚说:「在密支那的几个地方,塬来有中国军的纪念堂、纪念塔、阵亡将士之墓等,后来国民党残军第三军第五军被解放军赶出了云南,来到缅甸落脚,又将缅甸政府军打败。缅甸人恼羞成怒,用推土机来到这里,把中国远征军的纪念堂、将士公墓彻底捣毁。」而与之相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伴随经济起飞的日本人,以经济援助为条件,获得缅甸政府同意,在伊洛瓦底江畔建造了大量的「慰灵碑」、「慰灵塔」,以告慰二战中阵亡的日军。中国远征军第五十师师长潘裕昆的亲属晏伟权,在二零零八年寻访远征军遗蹟时,看到这样的对比,深受震动。

这一次,缅甸华侨从七月份开始,一共找到十九具尸骨。其中十具是在密支那发现,另外九具是在西保(Hsipaw)火车站以北一百米的地方发现。还有一个骨灰罐,只装了驻印军墓地的土壤。作为「忠魂归国」公益活动的史学顾问,戈叔亚说:「儘管这次发现和安葬的烈士遗骨仅仅只有十九具以及一罐墓地的泥土,和我们牺牲在缅甸的十万将士相比是沧海一粟,但是,我们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就在二零一一年九月十四日归葬仪式举行之前的几个月,在缅甸密支那,有人还对到访的中国媒体说,每逢下雨,总能听到枪砲和叫喊声,「那是你们中国人,他们的灵魂没有得到安息,你们应该把他们迁走安葬,或者请和尚为他们唸经」。

其实,多年来,有华侨曾尝试筹资重建缅甸的远征军纪念碑,也有很多中国人提议,迁回远征军将士遗骸,但由于远征军是国民政府的军队,一九四九年建政的中共态度暧昧。直至二零一一年,由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发起「忠魂归国」公益活动,远征军归葬仪式才得以进行。

二零一一年九月十三日,在中缅边境,瑞丽市畹町口岸和腾冲县猴桥口岸,按照当地习俗,经过和尚的招魂法事之后,上午十一点二十分,分别举行起灵仪式,在缅甸华侨护送下,从三个地方挖取到的十九具将士遗骸交到中方手中。灵车驶过口岸,中国边防军人纷纷向覆盖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一军军旗的前辈军人致以军礼。过了猴桥口岸,沿路的当地民众、学生、机关职员,纷纷打出「远征军魂归故国」的横幅,迎接远征军忠魂。时隔六十多年,这批出国作战的将士,终于回到了故国。

十三日中午十二点三十分,分别来自畹町和猴桥的灵车,在腾冲县城外的中和镇匯合,车队然后驶向国殇墓园。

国殇墓园外,数千人夹道静待先烈的归来。在距离墓园一千米处,腾冲乡贤为这十九位归来的远征军将士,以及以他们为代表的所有埋骨异乡的远征军忠魂,举行迎灵仪式。安魂曲声中,身着黑衣的青年,从绣着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军旗下,轻轻接过骨灰罐,在身边手持黑伞的护灵者护卫下,缓步走向墓园中的忠烈祠。道路两旁,腾冲市民肃立默哀。来自广东的志愿者蒋辉,看着老兵回到忠烈祠,激动得无法用言语表达。

而此时,国殇墓园内,列队学生向归来的忠魂敬礼,甬道两旁,还有多幅四米高的远征军照片,照片中的新一军军长孙立人、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等人,像是默默注视着这些归来的英灵。

忠烈祠遵循塬貌

忠烈祠内,一切依照一九四五年设立时的塬貌,孙中山画像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对联与「天下为公」的横批,以及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向归来的远征军英灵告以迟到六十多年的慰藉。在这里,飘零异国的亡灵,必能与国殇墓园内所有的将士一起安息。

十三日下午,腾冲市民纷纷来到忠烈祠,祭拜归来的忠魂。第二天上午,归葬仪式正式举行,十九个骨灰罐覆盖新一军军旗,放入墓穴。正面雕有二战时美军设计的中缅印战区臂章标誌、背面碑文由云南诗人于坚撰写:「出征七十载兮今得返故园,镌石三千吨兮碑以哀国殇。灵歌以招魂兮,愧后生来之何迟;俯首敬香兮,祈英雄得以永生……」,巍峨的「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见证这一歷史性的时刻。

家在英格兰北部的安德鲁•菲士廷(Andrew Festing),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会受邀前来中国,并且在这里为他父亲曾经战斗过的中缅印战场的影像展览揭幕。他的父亲弗朗西斯•沃根•菲仕廷(Francis Wogan Festing),在二战时,是英国皇家陆军第三十六步兵师师长,曾在缅甸与中国远征军并肩作战。在这里,安德鲁也遇到了昔日与他父亲一起战斗的中方将领的后人。

菲士廷任驻港司令

晏欢是一名建筑师,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是中国远征军将领潘裕昆的外孙。见到安德鲁,晏欢感到特别亲切。因为菲仕廷将军与潘裕昆除了在缅甸战场上共同作战之外,还另有渊源。一九四五年,在广州就任新一军五十师师长的潘裕昆,代表国军在九龙接受日军缴械并与港英当局协调国军北运事务,而当时英军驻香港的陆军司令就是菲仕廷。一九四八年,在国共内战的辽西会战中,新一军兵败,潘裕昆避走香港,又受到时任英军驻港三军总司令菲仕廷的庇护。

而把晏欢和安德鲁•菲士廷联繫到一起的,则是美国的约翰‧伊斯特布鲁克(John Easterbrook)。作为史迪威的外孙,美国陆军煺役上校伊斯特布鲁克,致力于研究遭到中美英各个参战国普遍遗忘的中缅印战区战史。他通过互联网,发现英国皇家肖像画师学会主席安德鲁•菲士廷正是菲仕廷元帅的儿子,于是主动与安德鲁建立联繫。而他与晏欢,因为对于中缅印战区共同的研究,已早有沟通。

当中国推动远征军忠魂归国活动时,安德鲁和伊斯特布鲁克都感到欣慰并且支持。九月十四日,站在国殇墓园内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前,伊斯特布鲁克对中国的记者说:「为了对抗侵略者,中美两国军人曾在这里并肩作战,我们希望这种合作的精神能够永远延续」。

除了二战中英军与美军将领的后人,这一次对于中缅印战区的纪念,也获得美国政府的支持。美国驻华大使馆国防武官、空军准将、也是史迪威将军远亲的大卫•史迪威,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展览」揭幕前的讲话中说:「我们不该遗忘中美两国在战场上结下的友谊」。

而在中国国内,远征军遗骸归葬之所以能获得突破,离不开近年来民间力量的蓬勃发展。戈叔亚、晏伟权(晏欢之父)等民间学者对于缅甸远征军将士墓地的调查,触动了众多国人柔弱的内心;而章东磐、晏欢等人发掘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为国人带来了远征军的直观视觉衝击;李明辉、孙春龙等人发起的「老兵回家」活动,带动更多人,去帮那些被歷史遗忘的抗战老兵了却最后的心愿……各种合力作用之下,关注远征军,成为中国从民间到政府的趋势。在云南统战部支持下,由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发起「忠魂归国」公益活动,算是水到渠成,但中途也有来自官僚与保守人士的掣肘。

九月十四日中午,各项仪式圆满结束之后,分别来自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的高僧,按照腾冲习俗,对盟军阵亡将士、中国远征军全体阵亡将士、抗日战争滇西死难同胞,进行超度法事。雨后的国殇墓园,每个墓碑上由志愿者插上的菊花,显得格外典雅而庄重。

九月十四日晚上,腾冲举办「中国远征军追思」晚会,三十多位依然健在的抗战老兵代表,有从密支那专门迎接回来的杨剑达、李光钿等人;有龙阳区抗战老兵吴正春、何亮等人;有腾冲本地籍的抗战老兵张体留、李华生、阎延春、黄有强等人,年迈的他们,身着腾冲县统战部为他们量身定製的新衣、新帽、新鞋。

在一九四九年后的几十年里,虽然曾在抗日战场上为民族流血流泪,但由于他们出身国民党军营,曾受过无数的审查与批斗。二零零五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肯定国军在抗战正面战场上的作用后,这些老兵的地位才获得根本改变。

抗战国军老兵受礼遇

六年前,在腾冲举办的抗战胜利六十週年纪念会上,当时的老兵代表,虽然地位获得认可,但在端坐不动的省市领导面前,更像是一场政治秀中的道具一般。而这一次,共军不止迎回国军忠魂,在晚会中抗战老兵入场时,包括所有省部官员在内,都全体起立,掌声经久不息。作为两场纪念活动的见证者,两相对比,「忠魂归国」公益活动史学顾问章东磐说:「我讚赏懂得敬畏的官员,高兴国家的进步。」

● 东吁战役 1942年3月19日至3月底

● 仁安羌战役 1942年4月17日至4月20日

● 胡康河谷战役 (枯门岭,或称野人山地区)1943年10月24日至1944年3月9日

● 孟拱河谷战役〔卡盟(加迈),孟拱,密支那地区〕1944年3月中至6月底

● 密支那战役 1944年4月底至8月初

● 强渡怒江战役 1944年5月初至7月中

● 腾冲战役 1944年5月11日至9月中

● 松山战役 1944年6月4日至9月中

● 龙陵战役 1944年6月4日至11月中

● 八莫战役 1944年10月底至12月中

------------------------------------

中国远征军大事记

一九四一年

12月23日 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筹建中国远征军, 準备入缅作战。

一九四二年

2月25日 蒋介石令第五军由滇西进入缅甸之同古及其以南地区,第六军由昆明经保山从泰缅边境前进,两军均由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统一指挥。

3月8日 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第200师到达同古。 3月中旬 第六军到达毛奇、孟畔、勐东地区;第六十六军进驻腊戍、曼德勒。

3月20日 同古序战开始,激战十二日,予敌重创。

4月18日 新编第三十八师孙立人之一部驰援仁安羌被围之英缅军,将敌第三十三师团先头部队击溃,英缅军全部解围。

5月18日 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突围中负重伤。

5月31日 远征军之西路军已向印度撤去,东路军撤至滇西与敌对峙,中路军分头撤煺。 6月10日 林蔚率参谋团人员离保山回昆明。中国远征军此次入缅作战以失败告终,损失奇重,计入缅时约十万兵员,此时仅余四万左右。

一九四三年

6月29日 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成立,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

10月10日 史迪威令中国驻印军向大龙河西岸敌据点进攻。

12月下旬 新编第三十八师攻克大龙河西岸敌各据点,驻印军取得第一次反攻作战胜利。

一九四四年

1月9日 中国驻印军右路新编第二十二师渡过大奈河,沿左岸开路前进。

1月 31日 新编第二十二师攻佔打洛。

2月1日 新编第三十八师进佔太伯卡及甘卡,夺取敌交通要点。

2月 24日 国军分左右两翼继续向南推进,战车营也同时配合行动。

3月5日 新编第二十二师从正面攻佔孟关。战车营攻抵宁库卡,敌第十八师团主力被击破。

3月29日 国军进佔沙杜渣。至此,胡康河谷战役胜利结束。

4月4日 国军向孟拱河谷守敌部署进攻,攻佔瓦康至丁克林之线。

5月 11日 中国远征军渡怒江,向入侵滇西之敌发动反攻。

5月 17日 驻印军第五十师第150团和新编第三十八师第八十八团,攻佔密支拿西机场。

6月 4日 远征军新编第二十八师攻克松山外围据点腊勐后,立即围攻松山。

6月 25日 驻印军新编第三十八师佔领孟拱。从此中国驻印军控制了缅北整个战局。

8月5日 中国驻印军在盟军协同下,攻克密支拿,全歼守敌。

9月8日 国军攻佔松山。

9月14日 国军攻克腾冲。

11月3日 中国远征军各部协力攻克龙陵。

11月20日 中国远征军第六军攻克芒市。

12月15日 新编第三十八师主力攻克八莫。

一九四五年

1月27日 远征军与驻印军会师于畹町附近之芒友。中印公路完全打通。

3月8日 新编第三十八师攻克腊戍。

3月30日 第五十师与英军在乔梅会师,在滇西及缅北反攻作战胜利结束。(林振雄)

远征军殉国重要将领
姓名        军街         职位
戴安澜   陆军中将(追授)   第200师少将师长
齐学   陆军中将(追授)   第38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
lu行    陆军中将(追授)   第6军新39师副师长
胡义宾   陆军少将       第96师少将副师长
凌则民   陆军少将       第96师288团团长、腊戌警备副司令
柳树人   陆军少将(追授)   第5军200师599团团长
闵季连   陆军少将(追授)   第36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
胡义宾   陆军少将       第5军96师副师长
李竹林   陆军少将       滇缅警备司令、远征军兵站参谋长
陈范    陆军少将       远征军司令长官部高参
张剑虹   陆军少将       第5军高级参谋
覃子斌   陆军少将(追授)   第54军198师594团上校团长
李颐    陆军少将(追授)   第二师第五团上校团长
唐铁成   陆军少将(追授)   新五军22师参谋长
                 中国驻印军战车训练班副主任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Omega Watches , Cartier Watches, Breitling Watches, Chanel Watches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fake wat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