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斌: 附庸风雅话京剧 寒夜闻柝 转自 华夏快递 11-10-07
当我独自开着1200块钱买的小破车横跨北美大陆的时候,是梅兰芳的霸王别姬,杨宝森的令公碰碑,奚啸伯的白帝托孤的唱段一路陪伴着我,消除了长途跋涉的枯燥与疲劳,给了我百听不厌的乐趣。我爱京剧。
小学二年级时,我到吕叔家去玩,他教我唱甘露岁,就是乔国老唱的那段有名的‘劝千岁杀字休出口’,没想到我只学了一遍就记住了,从此我成了小戏迷。接着,又从收音机,天桥的地摊学会了空城计,借东风等。6年级时,花了一元钱买了把京胡,把里弦定成低音5,外线定成2, 就拉起了街头巷尾总能听到的那句著名的北京主旋律,‘冬各儿隆,冬个儿里个儿隆, 冬各儿隆隆’,乐谱是‘5(低)6(低)1 23216(低)5(低)6( 低)5(低)5(低),对京剧的兴趣又有了提高。1年后,当我坐在炕沿拉起二进宫里徐延昭唱的那段二黄原板时,我竟随着过门唱出声来,胡琴也没停,哈哈,我又更上一层楼,可以自拉自唱了。
京剧博大精深,讲究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没有十年苦功,出不了角儿。当然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能够哼上几段,过过瘾,就已经相当满足了。京剧的声腔主要有西皮和二黄。二者最明显的区别体现在京胡的定音上。拉西皮的时候,里弦是低音6,外弦是3,相差5度。拉二黄的时候,里弦是低音5,外弦是2, 也相差5度。由于西皮里弦的前三个音是小三度,里外连起来是6712345,有点像西乐里的a小调;而二黄里弦的前三个音是大三度,里外连起来是56712345,又像G大调。但是这种相似仅仅体现在定音上,而在表意上却大相径庭。西乐的大调一般欢快刚健,小调则忧伤郁暗。到了京剧,靠近小调的西皮反映的是激昂流畅,而靠近大调的二黄却反映的是沉稳凝重。此外,在过门后起唱时,二黄开始于强拍,京胡推弓;西皮则开始于弱拍,京胡拉弓。前者稳重,后者灵活。
比如,红灯记里李玉和唱的那段西皮原板‘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全靠她。’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的赞赏和一家老小的欢乐。至于李铁梅唱的那段西皮流水,‘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则表达了一个孩子的天真烂漫,旋律起伏轻爽,像唱歌一样。在李玉和被捕后,李奶奶诉说家史时,心情严肃沉重,则使用了二黄原板, ‘闹工潮你亲爹娘惨死在魔掌,李玉和为革命东奔西忙。’
除了二黄与西皮,京剧里还有反二黄,反西皮,高拨子等声腔。顾名思义,反二黄与二黄的区别在于掉个个儿,把外弦定成5,里弦定成1。相当于评剧里的反调。反二黄表达的是悲愤忧伤的心境。比如,令公杨继业被困两狼山,内无粮,外无草,身陷绝境,对外寇肖银宗和内奸潘仁美用血泪控诉,采用了反二黄漫板转原板的唱腔,有时低吟,有时高亢,唱腔委婉缠绕,让人为一个爱国将领的不幸殉国而感动得流下眼泪。在第一句‘叹杨家秉忠心大宋辅保’里,最后一个‘保’字婉转悠长,共用50多个音符,余音袅袅,络绎不绝,需要30多秒才能唱完。全段要唱上10几分钟。杨宝森先生从头至尾,不见疲惫,令人佩服。其兄杨宝中的快弓伴奏,也是锦上添花,令人沉迷。乌盆记里被赵大杀害的刘世昌的冤魂在表述被害过程时也用了反二黄。
反西皮与反二黄相似,表达的也是忧愤,刘备在火烧连营后大事已去的被动形势面前,在回忆以往的时光和兄弟情谊后,处于失败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用反西皮二六吟咏出白帝城托孤时的忧伤和仇恨。‘点点珠泪往下抛’,从弟兄三结义,千里走单骑,到华容放曹,回想了二弟的大仁大义。反西皮的琴弦可以定做26 (d 小调),也可以采用西皮的指法。开头的‘点点’两字是一个一个地蹦出的,字与字间由短暂的过门来连缀,模仿泪珠是一个一个地掉下来的。‘往下抛’的‘往’字后又少有停顿,给人以泣不成声的感觉。胡琴起到了对一个极端悲痛不能把话连贯地表达的人的弥补的功能。结尾时用了哭腔,哭完二弟后,又简短地表示‘不杀孙权不还朝’的决心。这段唱腔旋律重复,但你不觉得厌烦。音节跳跃,你又不觉得欢快。在唱‘辞奸曹’的奸字时用了10个音符,后5个音符是前5个的重复但降了4度。这种类似模进的用法在京剧里不多见。高拨子的定弦和反二黄一样,但旋律平缓,几乎每个字都唱到重音上,铿铿锵锵,顿挫有力,所表达的内容也比反二黄丰富。海派的周信芳擅长高拨子唱法,比如,徐策跑城,扫松下书等。此外,还有不大广泛使用的二黄汉调及二黄反汉调。前者用于赵氏孤儿里的魏绛(裘盛戎饰),后者用在 荀慧生唱的红娘。
一出戏的设计对西皮和二黄的选取因剧而异。有的戏一整出用的都是西皮,比如空城计,龙凤呈祥和武家坡等;有的戏一整出用的都是二黄,比如二进宫。西皮和二黄各有不同的板眼,比如导板,原板,慢班,快板,二六,流水,摇板和散板等,适于不同的场合、心态等。原板长于叙述,慢班用于思考,快板适于或决断,流水则明快欢畅,如泉水淙淙。导板比较特殊,一般只有一句词,然后接下来再接上一长段的原板。导板常常在剧中人出场之前靠近舞台入口处唱出,也叫‘内唱’。武家坡里的薛平贵在帘子后边先唱一句西皮导板,‘一马离了西凉界’,然后,上了舞台再唱后边的西皮原板。借东风里的诸葛亮也是先在帘外唱句二黄导板,‘学天书玄妙法犹如翻掌’,出了场,在一个快过门后加上一句回龙腔,‘设坛台借东风相助周郎’,挑明了这次来东吴的历史使命。接下来便是大段的二黄原板,从曹操引兵南下,东吴文和武战,鲁肃求援,庞统献计,直至预感到火烧战船时曹兵无处躲藏的惨状。这种格式,即二黄导板-回龙腔-原板的组合在样板戏里得到了反复的应用。
慢板过门长,节奏缓慢,唱腔比较婉转曲折,适于忧心忡忡的回想,思索,对困境如何面对、解脱。比如,空城计里,诸葛亮坐在敌楼,用饮酒抚琴的外表平静来引起司马懿的怀疑,从而达到退敌的目的。内心却无比的忧虑,毕竟是一着险棋。从‘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自我介绍,然后回顾了刘备三顾茅庐,委以重任的知遇之恩。弹琴后,又对司马懿唱了句原板,‘我面前缺少个知音的人。’起到了兵不厌诈,迷糊敌人的作用。这种唱法也用在了捉放曹里的陈宫的悔恨,卖马里秦琼的依恋,以及坐宫里杨延辉对母亲的思念中。值得一提的是旦角的西皮慢板,唱腔抑扬顿挫,几乎每吐上三、两个字,就少有停顿,由胡琴跨跃衔接。文姬归汉里的蔡文姬,龙凤呈祥里的孙尚香和坐宫里的铁镜公主都有精彩的表演。尤其是坐宫,每句之间还要对话,给了琴师充分发挥的时间,用快弓和左手翻高把位,演奏一段激越漂亮的花过门,让观众不得不回以掌声。无论就声而言,还是于琴而论,那都是一顿艺术大餐。二黄慢板的典型用处是二进宫里的杨波。徐延昭请他出山,辅保幼主,他却思前顾后,深恐会像韩信一样,立了功勋后又被杀害。用慢板唱出了‘千岁爷进寒宫休要慌忙,’旋律起伏迟缓,在‘忙’字上又弯弯绕绕,欲止又始,表现了内心的疑虑与恐惧。二黄慢板也用到了文昭关和白帝城里。西皮、二黄和反二黄的慢板所表现的意境比较接近,但从剧中人的忧虑与哀伤的程度来看,由轻到重的排列似乎应是西皮,二黄和反二黄。
一个从文革中走过来的人,提起京剧,不能不想到样板戏。提起样板戏,有人喜欢,因为它会把你带回童年,除了它,你没听过别的;有人厌恶,因为他在文革中遭受过迫害,把样板戏和四人帮连到了一起。在霸王别姬的电影里,巩俐演的那个妓女在上吊自杀时,收音机里的背景音乐就是红灯记,你总不能说她是让李铁梅给逼死的吧。其实样板戏也不是江青一个人创作的,她也没那个本事。况且,文革前,就已经有了现代戏,如白毛女,黛诺,芦荡火种,自由后来人等,如果把它们统统打入冷宫,岂不冤枉了那些编剧和演员。显然,憎恶归憎恶,理智归理智,把样板戏一棍子打死,也不科学。至少,在那个年代,人们没有别的娱乐方式,无论是学生、工人还是农民都从哼唱样板戏中,留下了那么一丝欢娱。当然,把样板戏当红歌唱,大张旗鼓地在重庆推广,似乎也没必要,难免有为文革招魂之嫌。
和传统戏相比,样板戏唱词优美,旋律清新,既秉承了传统,又拓展了艺术。这大概是因为一大群戏剧家吃饱了肚子没事干,只能围着几出戏转,做到了精益求精。传统戏里的唱词一般平铺直叙较多,比如空城计里的那段西皮二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此时的诸葛亮不说话,你也知道他在干什么,想什么,这些词太平直太通俗了。其实,跟看史瓦兹内格的暴力电影不同,听京剧的人所欣赏的已经不是戏的情节和台词,而是演员的表演艺术和风彩,唱腔的设计以及音乐的配合。没有一个戏迷埋怨过唱词太土。有时也涉及风景,不过是淡淡地一带而过,比如武家坡里薛平贵出场后唱的西皮原板,‘薛平贵好一似孤雁归来。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后边的十个字概括笼统地描述了当时当地的风景,可你却抓不住任何特征。 到了样板戏,比如沙家浜里的郭建光唱的也是一段西皮原板,‘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字数才多了一倍,但你可以想象出时间、地点和当地的地形地貌。当然啦,您可以说,新四军压根儿就没打过日本,尽制造内摩擦了,不应当演他们。您别生气,我这里要说的是戏曲,欣赏的是艺术,不是政治。
除了唱词,在唱腔设计上样板戏也推陈出新,富有创意。比如杜鹃山里,柯湘在矛盾交错迷雾重重时唱了一段二黄导板-回龙腔-原板,乱云飞。传统的过门是, 6(低)5(低)------3 2---------33 21 6(低)6(低)5(低)------------,特点在于几个长音。杜鹃山里的导板过门很长,在一个由高到低的西乐过渡后,京胡脱颖而出,豁然一亮,清脆地奏出32132154352----33---216(低)---6(低)5(低)----。先借用音乐衬托了形势的险峻和企盼拨云见日的急切心情,主人公要从思绪万缕中作出清晰正确的决断。比传统的简单过门更加感人。李玉和唱的那段‘提篮小卖’过门没有采用传统的西皮原板, 6(低)532126(低)1 2536(低)121-6(低),而是从高音开始,61(高)561(高)561(高)51(高)653,653521621,21235。把尾音从传统的6 落到了5上,比老过门显得轻快明亮。此外,沙家浜里的那段西皮原板过门设计得也很巧妙,似乎还融进了黄梅戏的色彩,描述起伏的湖面和婆莎起舞的柳枝。最后又由高到低,1(高)6535235,6666653216(低),回归传统。
最让样板戏看重的是借东风的模式,即二黄导板-回龙腔-原板的组合。这种唱腔具备综合性的实力,可以刚劲有力,可以深思熟虑,可以义气冲天。按照文革中三突出的原则,几乎成了一个英雄人物必不可少的私人武器。红灯记里的李玉和戴镣出监时,用的是这种模式。‘狱警传似狼嚎迈步出监。’显示了李玉和宁死不屈坦坦荡荡的英雄气概。沙家浜里的指导员郭建光在遇到敌人骚扰搜捕,情况不明的时候,遥望沙家浜,陷入沉思,唱了二黄导板,‘听对岸响数枪声震芦荡’。杜鹃山里的柯湘唱的那段‘乱云飞松涛吼群山奔涌’也是这种格式。到了智取威虎山,这种唱法竟然如法炮制了三次。一次是参谋长少剑波观看雪景,思考破匪策略时唱的,‘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一次是杨子荣打虎上山,‘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一次是杨子荣递送情报,‘披荆棘战斗在敌人心脏’。屡用不烦,二黄导板-回龙腔成了英雄人物的特供套餐。在打虎上山的那段前奏里,用了交响乐, 其中有段圆号独奏,3-235---,53576---,76765-,656535---。 5---5351(高)---,1(高)6(132) (高)----,(32321)(高)(2121) (高)61(高)---, 犹如空谷回响,深沉激扬,衬托出莽莽雪原的壮阔和侦察英雄深入虎穴的胆魄。到结尾时,又转为快节奏的西皮,于沉稳中加进了轻快,表现了杨子荣完成任务的必胜信心。
样板戏里最不愿启用的唱腔就是西皮南梆子和二黄四平调了,这两种唱法在传统剧中已经量身定做,成为才子佳人的特征旋律。梅兰芳在霸王别姬里,虞姬帐外巡视时唱的‘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就是西皮南梆子,孝女廉锦枫在海边为母寻参时唱的也是西皮南梆子,唱腔虽不华丽,但平稳流畅,妩媚动人。贵妃醉酒中,杨玉环唱得那段,‘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 就是二黄四平调。二黄四平调的过门一般和原板相似,但在醉酒这出戏里,却是精心设计,由碎弓开始,过门平揉悠缓,3、5、6 用的较多,伴随着一群衣衫绮丽手提灯笼的宫女,把人们引进如梦的仙境。戏文也温文儒雅,如诗如画,美轮美奂,难怪李鸿章总理要把它选定为大清的国歌,它真的让人陶醉。
文化大革命大革了文化的命,不管怎么说,亏了这几出样板戏,京剧没有被当成糟粕连根抛弃,留下了艺术的火种。使得改革开放后,恢复京剧艺术时,还能有一部分国人乐于欣赏。制作较早的几部戏虽然在唱腔上有了发展变异,但与传统的京剧风格出入不大。到了后起之秀, 红色娘子军, 我便觉的离传统走得太远,难以接受了,好像在社会上,也没像其他几出戏那么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