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师傅:梦游扬州
华夏快递11-12-23
三月的武汉, 烟花如海, 春色如梦。我辞别黄鹤楼,踏上“李白号油轮”,开始了梦的旅程。江面千帆竞逐,空中汽笛长鸣。风浪越来越急,蓝天越来越近。
深夜,“李白号油轮”油轮抵达终点码头 “瓜洲古渡”。这时,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万家灯火悠悠地映在水中。春风拂拂,桃花飘飘,金鱼跃跃,杨柳依依。水中的月亮绚丽多姿,随风飘荡。扬州的月夜美得真是让人嫉妒,怪不得唐朝诗人徐凝要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啦。
我随着人群走出了码头,只见外面华灯高照、摊贩如云。一个身材单薄、光着脚丫的小女孩正在我面前高声吆喝:“香烟洋火桂花糖!”。我急忙从口袋里掏出了十元钱替给她。 “先生你要买什么?”小女孩一边说着一边将篮子替到我跟前。我摇了摇头说:“其实,我什么都不想买。那十块钱就送给你吧!” 她连忙弯着腰向我鞠躬致谢。
对面一个小摊贩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面目慈祥的老头正坐在一张小椅子上,旁边摆了一个大纸牌,上面写道“王半仙精通古诗和命相,可测古诗中任何诗句。十元前一测,测不准分文不取。”
“明月何时照我还,”我脱口而出。“请老先生开测!”
“别人找我测试或用杜牧的艳诗,或用黄庭坚等江西诗派的难诗,唯独你用王安石这首通俗易懂的诗。施主想必是江西老表吧!“
我点了点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施主去过南京,却从未来过扬州。施主这次是第一次来扬州吧!”
我又点了点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施主此次是来寻春访绿的吧!”
“非也!非也!王安石一生不近女色,乃真丈夫也!”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施主不是学政治就是搞政治的。”
“都不是!我是学数学的,搞的却是电脑。”我替给他十元钱。“不过,你只猜对了一半,所以我只能给你一半钱。”
“我毕竟只是王半仙,不是王神仙啊。”他笑着给我找了五元钱。
我从他手里接过那五元钱后,转身将它送给了旁边卖火柴的小女孩。
我搭乘一辆人力车到了闹市,一下子就便被周围的景色迷住了。到处笙歌劲舞,更有灯红酒绿, 果然像唐朝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所描绘的那样热闹: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
突然,一位弱不经风的女孩走过来问我:“请问先生要不要洗头?”
“洗头?”我摇了摇头。我一想到洗头就头疼。记得2000年我第一次回国的时候,曾经到一家理发店理发。女理发员为我洗头的时候坚持说我头上一个疤其实不是疤,而是因为头发缺少营养的缘故。为此,她向我推荐了她们的护发营养膏,保证用完后那个疤就会自动消失。我被她说得头昏脑涨,竟然有些动摇。不过,当时我身上钱不够,所以正好推辞不买。她问我是哪儿人,我如实回答说:江西人。她一听我是江西人便摆了摆手:“不买算啦!因为你们江西人都穷得买不起。”我轻轻地补了一句:“我是美国的江西人!”她听后赶紧过来向我赔礼道歉。
我继续在街上游逛,用心欣赏扬州的斑斓夜色。当我路过一家洗脚店时,门口一位娇小玲珑的女孩问道:“先生要不要洗脚?”我摇了摇头说不。我实在不想弄脏她那十只春葱般的小手指。
当我看到“杜郎酒吧”时,忍不住慢下了脚步。“杜郎酒吧”这四个字在五彩缤纷的激光刺激下不停地旋转和闪烁。怀着对杜牧的崇敬心情,我走了进去。里面烟味刺鼻,酒味熏天。在灰暗的灯光下和无力的声乐中,一群男女正在舞厅摇头晃脑地碰撞和旋转。我到前台要了一瓶啤酒,然后找了一个位置坐了下来。我一边喝着啤酒,一边想着心思。我有些惆怅,啤酒瓶里开始游移着少女的舞姿。就在这时,一位女孩走了过来。“大哥怎么一个人喝着闷酒啊?小妹这就陪你干一杯!”她说着说着就从我手中夺过酒瓶。“来!来!来!喝完了这杯再说吧!”我抬头望去,吓了一跳。她上半身和下半身各只穿了半截衣服,露出了身体的大半部分。 “大哥!咱们进去跳舞去吧!”她拉住我的右手就要往里冲。我心跳加快,赶紧将右手缩了回来,然后拔腿往外冲。
我快步流星地往前走,不敢回头望月。过了一会,我放慢脚步,开始沉思。这难道就是杜牧笔下的青楼?“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 (803-853)才华横溢、胸怀大志,却因为秉性刚直等缘故仕途不顺。当时,他官位不高,只是扬州刺吏,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院院长或纪检委书记。于是,他整日沉浸于酒色,出没于青楼。然而,他是一个坦荡的君子。他不怕被后人唾骂,大胆地记下了自己在扬州的风流韵事。他深爱扬州青楼的女孩, 即使是十三岁的少女也照爱不误。“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他是一个多情种子, 常常为情所困、为情所累。“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是扬州青楼文化的见证人,为中国青楼文化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我边走边想,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二十四桥”,但见青山隐隐、绿水迢迢、繁星闪闪、灯火燎燎。一个绝色少女正站在桥头吹箫,她长长的的头发和薄薄的裙子在风中起舞。她的箫声悠扬悦耳,像催眠曲一样催人入梦。我想起来了,她就是杜牧笔下那个吹箫的少女:“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就是扬州最有名的“二十四桥”。该桥长24米、宽2.4米,有24根栏柱和24层台级,又据传说曾经有二十四名美女在此吹箫,故名“二十四桥”。关于二十四桥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二十四桥”共有二十四座桥,另一种说法是“二十四桥”只有一座桥,它的名字就叫“二十四桥”。第二种说法更合理,比较符合杜牧的诗意。
“二十四桥”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爱。全宋词收录了至少20首关于“二十四桥”的词,约占全宋词的千分之一。“二十四桥”也是扬州历史的见证,记载了扬州的兴衰存亡。晚唐五代诗人韦庄(836-910)有一年路过战后残败的扬州,写下了一首凄惨的七律:“当年人未识兵戈,处处青楼夜夜歌。花发洞中春日永,月明衣上好风多。 淮王去后无鸡犬,炀帝归来葬绮罗。 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摧折旧官河。”
1176年,年仅21岁的南宋大词人姜夔 (1155-1221)来到扬州,延着杜牧的脚印找到了“二十四桥”。他可能做梦都没想到刚经受战争洗劫不久的扬州会如此萧条,“二十四桥”更是残不忍睹、人去桥非。他抚今追昔、悲愤交加,写下了千古名词《扬州慢》。姜夔继承江西诗派“点石成金”的传统,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和意境:“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在姜夔看来,如今的二十四桥风光不再,连月亮都变得冷酷无声,纵使是风流成性、诗才横溢的杜牧再生,也写不出二十四桥的好风光。姜夔也许不会想到他这首词会成为宋词经典中的经典, 也不会想到他词中用到的“红药”会成为“二十四桥”的代名词。
真是此一时、彼一时。眼前的“二十四桥”金光灿灿,风光无限。月光如水水如天,红楼灯火对露眠。二十四桥风光好,夜半箫声到客船。眨眼之间,月亮掉进水里了。我纵身往下一跳,捞到了一颗大星星。
(2011年12月22日写于美国孤星之州德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