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师爷:半个世纪之前看过的电影
华夏快递 12-01-30
现在回想起来,看电影也是儿时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从小到大,这一辈子看过的电影可谓“多矣哉”。记得妈妈说起过,我还抱在她手中时,就一起去看过一部电影《为了和平》,是在上海市四川北路虬江路口的“群众”电影院看的。这大概就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影片,但是一点依稀仿佛的印象也没有了。
上小学时,由老师带领着去看过一些电影,似乎都是在“六一”儿童节时候。记得起来的有《小小英雄》和《祖国的花朵》。前者似乎是一部木偶片(或者是剪纸片),后者是歌颂新中国儿童的幸福生活,把儿童誉为“祖国的花朵”。这两部影片的情节都记不起来了,插曲倒还记得。《小小英雄》里面的主题曲节奏欢快跳跃,唱起来雄赳赳的:“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祖国的花朵》里播放的是一首词曲均很优美的抒情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水中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还处于童稚的我从中感受到一种朦胧的美。前些日子在网络上看到原中央电视台的主播吕大渝女士的回忆文章,才得知她就是当年饰演《祖国的花朵》里面那个女主人公的。文中提及她还曾给老人家献过鲜花,想来她的童年和少年生活真象花朵一样美丽可爱。可惜好景不长,文革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播音部工作的她因受父亲问题的牵累,被革命群众赶出了播音部这块“无产阶级喉舌的要害阵地”,代表革命群众的头面人物就是赵忠祥先生。吕女士和她那位在蜜月期间也坚持“早请示晚汇报”的丈夫分手后,嫁给一位美籍华人,现在洛山玑一个华语电视台工作。
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中苏两国关系的黄金时期。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大量的苏联电影在中国各地上映。记得起来看过的苏联儿童片有《俄罗斯英雄和三头凶龙的故事》(影片的名字记不清楚了),《萨达阔》和《短剑》等。《俄罗斯英雄和三头凶龙的故事》是根据民间故事拍摄的,有一条长着三个头的恶龙,口中能喷熊熊的烈火,祸害人民。一位传奇英雄(大概叫作伊凡王子)决心为民除害,手挥宝剑一次一次地与恶龙搏斗,最后终于把三颗龙头都剁了下来。《萨达阔》是传说中一位民间歌手的名字,他的歌声打动了大海的公主,于是被邀请到海洋深处的宫殿中作客。他似乎并不喜欢豪华的宫庭生活,最后重新回到了地上,继续他流浪歌手的生涯。印象中,好象有一只神奇的鸟,能开口发出带有魔法的咒语“长---- 眠---- 吧!永---- 远---- 长---- 眠!”于是所有的战士乃至马匹全都呵欠连天,呼呼酣睡。连披着铠甲的战象都笨重地翻倒在地,四脚朝天缓缓地牵伸几下,就一动不动地横躺在那儿了。《短剑》是一部少先队员与潜伏特务作斗争的故事片,内容跳不出俗套。但是联结各个情节的那把短剑,却着实令我着迷。那把短剑的鞘上镶着绿宝石,还盘着一条蛇,甚至可以打开来,背面铭刻着的彦语则被特务用作联络的暗号。我们班上一位姓施的同学,有一把带皮套的童子军刀,是他哥哥的。施同学常把童子军刀带到学校来,偷偷拿给我们看。尽管没有电影中那把剑鞘上镶着绿宝石的短剑漂亮,却也令我们羡慕得要死。当时我念书的那个小学周围是有名的旧货摊贩集中地。于是每天放学后,我们有好几个同学都会痴呆呆地沿着旧货摊位,逐个看过去,希望能发现一把类似的短剑。有一次,居然还真看到有个摊贩的箩筐里放着三四把剑,却都是那种古色古香的中国宝剑,而且还不是真正的兵器,仅仅是唱戏的道具。根本不是我们想望的那种可以挂在皮带上的佩剑。因之甚感失望。其实,即使发现那种佩剑的话,我们也买不起。那不过是一种儿童的好奇心理而已。
平心而论,极大部分苏联影片都很优秀。我上中学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但是苏联的影片还是继续在电影院上映。记得较清楚的,有一部故事片《白痴》,是根据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同名小说拍摄的。这部影片中饰演梅思金公爵和纳斯塔霞.菲理波芙娜这两个主角的演员极其出色。公爵神经质的表情和善良忧伤的眼神以及纳斯塔霞娇娆妩媚的神态,飞扬放荡的个性和扭曲受损的心理都刻划得出神入化,令人难忘。我是在看了电影以后,才去借了书来拜读的。说来惭愧,文豪的原著给我的印象似乎还没有电影来得深刻。值得一提的是为公爵和纳斯塔霞配音的分别是孙道临先生和张瑞芳女士,公爵近于自言自语的嗫嚅和纳斯塔霞放浪的谑笑,都表现得淋漓尽至,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另外还看过很多部苏联电影,记得有《牛虻》、《复活》、《黑桃皇后》和《静静的顿河》等,水准都相当高,印象最深的还是《白痴》。
儿时还看过一部《巴格达的窃贼》,是记忆中最出色的的影片之一。那是一部彩色片,当时极难得看到,已经记不起是哪个国家拍摄的。(出国后,我遇到过很多伊拉克人。也曾与他们聊起过电影,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巴格达的窃贼》这部电影。)故事梗概倒还记得。古代某国的宰相是个会使魔法的妖人。他觊觎王位,用魔法把国王变成瞎子,并投入监狱。篡夺了王位的宰相又打算迎娶国王的未婚妻。国王在监狱里结识了一个小偷,在小偷的帮助下,历尽艰险,终于打败宰相,夺回王位。这部影片把《天方夜谈》中的很多故事穿插揉合在一起,富于传奇色彩。影片一开始就是一艘在大海中飘泊的帆船,慢慢驶近海湾。水手爬上高高的桅杆,收落巨大的帆篷准备停靠港口。热闹的码头上,熙熙攘攘地坐满了各种衣着打扮的商人,印象特别深的是其中还有几个戴瓜皮小帽,穿长衫马褂的中国商人。按常识判断,这应该是波斯湾的某个海港。小偷就是在这个码头上偷窃煎饼被抓进监狱的。(根据片名,应该是巴格达城。但是地图上的巴格达并不靠海,这个问题至今未曾想通。)这部影片里有不少特技镜头和画面,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例如,小偷在海边沙滩上拣到了被浪头卷来的瓶子后好奇地打开封印。从瓶口迷漫而出的烟雾,越升越高,慢慢在云际间化身成为面目狰狞的巨人。当小偷逃避巨人追杀时,出现在银幕上的整个画面就是巨人庞大的脚掌,小偷竟然从巨人脚趾缝的间隙里爬了出来。又如,宰相去迎娶邻国公主时,赠送给公主的父亲一个用银子做成的盘膝而坐的美女。随着乐声,银姬的上半身会扭动着翩翩起舞,两臂也会伸展舒卷,手镯和首饰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声响。好色的老国王和银姬拥抱时,一旁的宰相用双手恶狠狠地做了个掐紧的姿势。银姬尖利的十指,一下子刺进了老国王的咽喉。害死老国王后,宰相带领着一大群扈从和公主去巴格达。公主高高地乘坐在陈设华丽的驼辇上,在孤寂的新月下穿越广袤的沙漠。应合着骆驼款段的步式和项间传来的铃声,不时现出公主娉婷的体态。这实在是一幅绝美的图画。再如,宰相从几个箱子里取出分开成好几块的木马,用螺丝联结起来,即成为一匹昂首长嘶的白马。宰相骑着这匹白马腾云驾雾地上了天,四个马蹄在空中奇妙地划动着,神奇地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眼看奸人就要逃脱,却被乘在飞毯上的小偷,一箭射个准着,连人带马摔得粉碎。夺回王位的国王和未婚妻相拥欢聚时,小偷已经悄悄地离开了宫殿,驾着飞毯穿越过巴格达城的寺庙和宫殿的尖顶,飞向远方。后来看过不少好莱坞拍的各种Myth film,印象中再没有一部及得上《巴格达的窃贼》。
另一部印象深刻的电影是《夜半歌声》,这是一部“儿童不宜”的恐怖片。记忆中好象是跟随大姐一起去看的。因为有成年人带领,剪票的工作人员也就“眼开眼闭”了。整部影片的格调都是阴森森的,场景全是黑沉沉的。有一个场面,墨黑的夜晚,大雨滂沱,二三个行人为避雨而匆忙走进了空无一人的剧场。他们在黑暗中摸索着来到后台,在蛛网尘封的道具和布景堆中彳亍前行。突然,一阵闪电射来,照见天花板上用绳子悬挂着一个人,长长的身影徐徐晃动。剧中人发出一声凄厉的尖叫,我吓得连忙闭上眼睛,捂住耳朵。好久后,才重新挣开眼睛。原来挂着的只是一个木偶,而不是真人,引起了一场虚惊。影片里的男主角名叫宋丹平,是个歌唱演员。他有一个美丽的未婚妻,却被一个品性不端的富家子弟看中。嫉火中烧的情敌雇佣流氓将硫酸浇在宋丹平脸上。在医院病房中,当护士拆开宋丹平脸上的纱布露出被硫酸烧坏了的脸孔时,整个电影院里响起了不少惊呼,我根本没敢朝银幕看,所以始终未曾看到宋丹平那张“吓得煞人”的脸。他的未婚妻因之神经错乱,每当月夜,就会披着及地的白衣长裙,幽灵似地出现在屋顶的露台上,倾听远处传来的歌声:“空庭飞着流萤---- 风凄凄---- 雨淋淋---- ”。这场景诡异凄凉,使我联想起女僵拜月的传说,不觉顿时毛骨悚然。以后也看过一些 horror film,然而大部分是可怕的场景和血淋淋的画面,而不是那种使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和阴森气氛。
写到这儿,闭目遐想了一会。脑海中又浮现出儿时看过的几部匈牙利喜剧故事片,有《废品的报复》、《运动场上的新手》和《马戏春秋》等,都是由同一位演员主演的。在《废品的报复》里他扮一个服装厂的工人,上班专门说笑,工作敷衍,粗针乱线,钉钮扣时马马虎虎。凡是经他手缝制的服装全是次品。为和女友约会,他买了一套新衣服,正是自己工厂的产品。于是,洋相百出。才上身的新衣服,不是这儿开线,就是那儿绽缝。最后,在和女友跳舞时,裤子上的钮扣逐颗绷落,结局自然可想而知了。《运动场上的新手》的主角是一个劳模,被推选为工会主席负责全厂职工的体育活动。在该片中这位喜剧演员扮演的是一个好为人师的业余教练。记得有这么一幕,他和新任的工会主席面对面地坐在划艇里,上身一起一伏,双手握着桨柄起劲地划着,口里还抑扬顿挫地喊着号子。他划得满头大汗,还不时停下手中的桨向对面坐着的那位运动场上的新手热情,耐心而又认真地传授着经验。等镜头转了一个角度,才看清楚这艘划艇支在地面的木架上,原来是在纸上练兵。于是,全场观众暴发出轰然大笑。当他们正式到湖里参加划艇比赛时,这位教练手忙脚乱,胡来一气,一会儿被浆柄撞痛了下巴,一会儿被帆绳缠住了胸部,最后狼狈地掉入水中。正当他气急败坏地大呼救命时,突然慢慢地从水中站了起来,原来那儿的水深才及膝盖。他的表演自然而不夸张,戏谑而不过分,是上乘的诙谐和幽默。完全不象目前充斥在电视频道中的 comedy,演员的表情张扬,腔调做作,言语无稽,全无幽默可言。上世纪八十年代,执行开放政策以后,也曾看过几部喜剧大师卓别麟的影片。可能是早期电影的缘故,印象中,比较象舞台表演,现实生活的感受不多。目前拥有很多观众,主演Mr.Bean的那位英国喜剧演员 Rowan Atkinson,我倒也蛮喜欢的。然而,他的造型和动作,如果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引人注目的。此外,在 Mr.Bean 的故事中,剧本的编写,情节的设计乃至环境的安排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这位记不得姓名的匈牙利喜剧表演家,完全是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据说当时的报纸记载过,在 1956 年的匈牙利暴乱事件中,他不幸丧生。随着苏联政权的崩溃,人们知道了历史的真相。所谓“暴乱事件”其实是匈牙利人民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正义诉求。那么,这位深受观众喜爱的喜剧表演家又遭谁杀害的呢?想来,即使他违心表态站到政府一边,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匈牙利民众也断然不会去迫害他们喜爱的艺术家的。如果说,他以艺术家的正义和良知加入到争取民主和自由的行列中,倒在红军的坦克和大炮下,那么中国报纸上决不会披露他丧生的消息,须知当年由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表态坚决支持苏联的镇压。中国放映他主演的最后一部电影是《马戏春秋》,具体情节已经没有印象了。只记得海报上印着他的剧照,穿着礼服,系着领结,一只手挽着身旁大象的鼻子,另一只手拿着从头上摘下的帽子,略微欠身,鞠躬如仪。剧情似乎是二战结束,马戏团劫后余生,他再次登台演出后,在向观众致意。现在回想起来(也可能纯属想象),他的笑容里面似乎包涵着一层淡淡的忧哀。是否他已经意识到不久降临到他头上的悲惨命运呢?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我出国来念学位,所里有一位匈牙利姑娘桑多拉与我在同一个课题组。聊天时我说起以前儿时看过不少匈牙利电影,特别提及这位喜剧演员。但是我说不出他的姓名,也不知道怎样用英文来表示他主演的那几部电影的片名。只能把故事情节向桑多拉叙述了一遍,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这几部影片与她生活的年代距离太远了。那年暑假桑多拉回匈牙利去度假,归来后兴冲冲地来找我,打开一本印得很精致的书,里面尽是照片,她指了指其中一张照片,问我看过的电影中的那位演员是不是他?尽管时隔三十多年,我还是一眼就认出照片中的他正是我儿时看过的《废品的报复》、《运动场上的新手》和《马戏春秋》中的演员。桑多拉告诉我这位演员叫Kalman Latabar,是匈牙利十分著名的喜剧演员,深受匈牙利人民的喜爱,而且令我十分欣慰的是他并未在1956年的那场事件中丧生,到1970年才死,享年68岁。他晚年曾成功地出访美国,西欧诸国以及以色列等地,受到当地匈牙利移民的极盛欢迎。桑多拉还送给我一张印着Kalman Latabar青铜浮雕像的明信片,她指着明信片背面的一行字告诉我雕像位于布达佩斯市以中世纪著名的爱国骑士György Dózsa命名的那条大街上。后来我去布达佩斯时,按着明信片上的地址寻访到了那座浮雕像,并拍了几张相片作为留念,也算了了数十年来的一桩心愿。
*前一篇文字用了个《一个甲子以前看过的书》作为标题,是指最初看《小朋友》已经是60年前的旧事了。其实文中提到的很多书都是这以后看的。原来这篇文字也沿用了《一个甲子以前看过的电影》,想想不妥。就改为《半个世纪以前看过的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