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伟:大都会傅抱石画展——见证当代中国历史的画卷 华夏快递 12-03-22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傅抱石画展,引起了主流美国人的极大关注。《纽约时报》为这次展览发表的《展示历史的画卷》文章写道:“这次傅抱石画展,是一个标志:它是大都会博物馆首次举办的中国二十世纪艺术家作品全面回顾展。为了这次展出,大都会博物馆的现任亚洲艺术部主任Maxwell K. Hearn 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此前大都会博物馆曾经展出过一些过张大千、齐白石作品,但是他们的画和中国的政治社会似乎没有太多的关联。而傅抱石则完全不同,他不仅仅生活在中国,而且亲历了中国的各个历史阶段,他的作品正反映出了中国这些特殊阶段的历史,让我们看到艺术和创作自由、美学和政治,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傅抱石出生在1904年,一生经历了中国推翻满清皇帝、中国的抗日战争、三次中国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苏友好、文革初期等历史阶段。这一段历史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剧烈震荡的时期。大都会博物馆这次展出了他不同时期的90幅作品,他的这些画正是这段中国历史的最好见证。
傅抱石,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从小靠自学学会书法、篆刻和绘画。1926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1933年在徐悲鸿帮助下赴日本留学。1935年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1946年迁南京。他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
三十年代他留学日本, 开始间接受到西洋画派印象主义影响,在山水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画派的表现手段。抗战期间,他曾以画为武器反击日本对中国的入侵。
傅抱石最善于根据古人的诗立意,从中汲取灵感,抓住其精神实质进行艺术再创造。抗战时期在重庆,他大量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为屈原、杜甫、李白、白居易诗配画。重庆时期的作品,分为人物画和山水画两部分。人物画主要表现人物故事,如屈原、苏武、石涛,抒发他对时局的不满和对中国山水的热爱。同时也以古代诗为创作的题材,创作了《琵琶行》、《长干行》、《唐人诗意》、山水画以《夏山图》为代表。屈原、李白、杜甫、石涛等古人,不仅是他研究的对象,还成了挚友。抱石能与古人息息相通,使他笔下的古代人物个个栩栩如生。
建国之后,五十年代出现中苏友好热潮,他也间接受到苏联画派和美术理念的影响,作品开始大量采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赞扬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成就。1957年5月,傅抱石以中国首个美术家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率领其他画种的五名团员赴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进行友好访问,这不仅是傅抱石第一次在异域写生作画,而且也是傅抱石平生第一次写生作画。在傅抱石的欧洲系列写生中,在画面中安排教堂、城堡以及尖顶或红瓦的建筑,并把国人认为不入画的电线杆、火车轨道等首次搬上了画面。在表现手法上,傅抱石舍弃了国画中常用的人们所熟识的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程式。
傅抱石50年代创作的主旋律是以毛泽东诗意或毛泽东诗词中提到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新题材,开始突破传统题材的束缚,同时在绘画技法上探索新技法与新题材的结合,创作了《抢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等应制作品。
这个时期傅抱石开始研究毛泽东的诗词,并用他那惯用的表现历史人物作品的方法,将毛泽东诗词中的篇章移入到自己的画面中,创作了《七律•长征诗意》、《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词意》等作品。这些作品中,虽然画的是毛泽东的词意,却看不出有多少新意,仍然是傅抱石一贯的风格。那独特的"抱石皴",那改良石涛的树的画法,都表明了傅抱石创作毛泽东诗意画的始初,基本上没有改变原来的画法,只是那压得很低的山坡上若隐若现的红军长征队伍,和远处的一群飞雁,点明了时代的主题。
傅抱石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但并不为社会各阶层认知。给傅抱石带来更大名气的作品,则是1959年秋和关山月一起创作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这幅高5.5米、宽9米的大画在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因此它的出现本身就已经具有特殊的意义,何况它又是表现毛泽东诗意的作品,所以得到了当时许多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当年9月27日,毛泽东专门为这幅画题写了“江山如此多娇”,这是毛泽东一生惟一为绘画作的题字,更为这幅画奠定了在现代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当年尼克松访华时,就曾在这幅作品下与中国领导人合影。
六十年代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思想影响下,傅抱石开始以画图解共产主义理念。“文化大革命”的前夜,中国开始酝酿一个更大规模的政治运动,作为艺术家他不得不首先面临生存的选择。这个时期他继续创作毛泽东诗词画、以及红色题材作品。1960年9月,傅抱石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开始了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在旅行写生之后,傅抱石以旅行写生中的题材创作了《西陵峡》、《黄河情》、《枣园春色》等一批代表作品。1963年,他专程赴井冈山、瑞金创作了《井冈山》等一批作品。从这批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背景。这一时期,傅抱石又集中创作了《冬云》、《咏梅》、《登庐山》等一系列毛泽东的诗意画。与50年代相比,这些毛泽东诗意画已经早已失去了他早期朴素的情感,出现了一种装饰化的倾向,反映了他处在当时历史环境中精神和身心的疲惫。
60年代初,傅抱石的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峰,同时他的生命也走向了低谷。1962年,因为病臂使他开始彻夜难寐,寝食不安。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终因脑溢血在家中辞世,享年61岁。
在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这些傅抱石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国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对艺术家的深刻影响。但由于傅抱石长期深入对实际生活的体察,他的画尤其是古代历史人物画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傅抱石很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傅抱石可谓独树一帜。
郭沫若对傅抱石评价道:“中国绘画,南北有二石。北石即齐白石,南石即傅抱石。”
2009年11月23日 ,在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傅抱石的《巴山夜雨》以 1848万人民币成交。2011年5月22日,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傅抱石《石涛诗意图》又以2050万被买家收入囊中。此前,2009年香港佳士得他的《杜甫示意图》拍得6002万港元,2010年《琵琶行》在香港佳士得拍得7008万港元,均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