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 纪念专辑 | 许如辉研究 | 大同乐会 | 民族器乐 | 流行歌曲 | 电影戏剧 | 戏曲音乐 | 作品年谱 | 学人学界 | 文霞专栏 | 著作权 | 许如辉戏曲音乐冤案 | 作品赏析 |交流论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王海光:读史的学问
8/6/2013 点击数:1556

王海光:读史的学问

转自 华夏快递( 来源:《学习时报》2013年5月20日)2013-8-6  


    文、史、哲三科,史居其中。我们的生命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只有知道了从何而来,才能知道向何而去。所以读史是一种知识人生的修养。读史,可以使人明志,可以予人知识,可以增人智慧,对人生事业益处甚大。但读史不同于读文学那样多情善感,也不同于读哲学那样深刻凝重,自有一番风景。如果只是背诵一些时间、地点、事件、人物,这是把历史给学死了,了无趣意可言。善于读史者,能将前人的经验化为自己的智慧,使之胸襟开朗,眼界高远,气质豁达。这就是把历史读活了。然而,要真正能够把历史读活了,还得要有一番用心的学问功夫。

   依笔者之见,读史大致有两类:有修身之读,有学问之读。作为修身的读史,主要是出于调养自己心性的需要。作为学问的读史,主要是出于增长知识能力的需要。虽然我们说,读历史书总是开卷有益的,修身益智尽在其中,但根据读者的需求不同,还是会有些取法的侧重。读史得有好的方法,才能有好的收益。

   说到修身的读史,人们最为熟悉的,当属是《三国演义》中关云长秉烛夜读春秋的故事。通过春秋大义,月旦人物,确立安身立命的价值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推崇的儒将形象。在这个充满诗意的故事中,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气质。

   还有一种情景性的读史修身方法。清朝中兴名臣,理学大师曾国藩有一副著名的对联“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前不久刚过世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对此解释说:“经主常,史主变。故刚日读经,理气养生也;柔日读史,生情造意也。”意思是:四书五经这类哲学著作,探讨的主要是宇宙和社会人生的大道理,这是恒常的具有根本性的哲理;历史方面的著作,讲述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道理,考察的是时代变迁的趋势,以及人们在不同的历史场景中的人生态度。在我们在春风得意时,容易心浮气躁,读读哲学著作,思考一下上至宇宙下至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可以使自己心气平和,处事从容。在我们在事业人生上遇到困惑时,容易心理失衡,患得患失。这时去读读史书,把个人的是非得失放到历史长河上看,就会发现七灾八难是人生的常态,实在算不得什么。于困厄处境中读史,能够从中获得激励自己的勇气,以乐观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困难。

   我们生活在喧嚣纷扰的社会中,既会有志得意满的“刚日”,也会有心灰意冷的“柔日”,借鉴这个读书方法,时而读读哲学,时而读读历史,对保持心境的平和,培养健康的心态,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再说做学问的读史,这是要从历史中获取知识的学习,也是要有正确的读史方法。如果只是强记一些年代事件和历史结论,这就把历史读死了,毫无益处可言。读史必须要把历史读活,把历史知识与现实知识融会贯通,才会有意义。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的大学问家,他将自己的读史经验归结为宏观和微观两种方法。一种是鸟瞰式,一种是解剖式。所谓鸟瞰式的读史方法,要求是知其大概,通读这段历史,得出一个明了简单的概念。读史者如同乘坐飞机在空中俯视大地,山川河流,往来走向,一览无余。所以,梁启超又将这种宏观的阅史方法称为飞机读史法。所谓解剖式的读史方法,要求是在知底细。即以历史某一片段为剖面,进行比较精细的研读,比较透彻地了解和考察某些事件人物、典章制度、思想文化、风俗习惯。这好像用显微镜观察苍蝇,可以纤细毕露,将苍蝇的五脏六腑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梁启超又将这种微观的阅史方法称为显微镜读史法。

   从宏观的视野阅史和从微观的角度阅史,各有长短。史家有言,研究历史要“远观其势,近察其形”。远观,可以认识历史发展变化的时代趋势,给我们事业人生以方向感;近察,可以认识社会变化的机理,洞悉人情世故,增长观察世事和处理复杂问题的知识能力。

   对历史的远观与近察,具有互用之效。有些问题,需要远观。如说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就需要从百年中国的宏观视野来考察。可以看到,百年中国的发展道路无论如何曲折,九曲十八弯,但历史潮流的指向始终是恒定不移的,这就是要建设一个宪政民主的现代国家。有些问题,则需要近察。如中央与地方的制度变迁,时代与个人际遇的关系,社会思潮和社会心理的变化,在不同历史节点上的政策选择及其得失等等。这些问题都得详细考察,一探究竟,才能得到有益当下的真知识。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需要把远观和近察结合起来。宏观上的阅史,可以把握历史的方位感,了解人类文明那些具有根本性的共同价值,给微观考察以正确的问题意识;微观上的阅史,可以感知到历史本体的生命脉动,给宏观把握以具体的知识观念。

   从学理上说,远观与近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一方。但具体到我们现在的学科状况而言,由于宏观的历史叙述往往是一种理论推导的结论,缺乏实证的支撑,不如具体的微观研究有知识含量,可以多读一些这方面的历史。毕竟,知识要比结论更重要。当然最理想的读史方式是,远观要以近察为知识基础,近察要以远观为时代背景,昨天的故事为今天的借鉴,以取得互通的效果,这样的阅史增益最大。但实际上,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即使是学富五车的历史学家们也不是都能做到的,史家一般都是术业有专攻的专门家。对社会多数人而言,他们的历史知识,一般是通过阅读史家著作来获取的间接知识。这里,就有一个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的问题。

   如何选择史书,也是很有些学问道理的。我们阅史读书,实际上是与前人的隔代对话。要有设问,要有质疑,要建立对前人设身处地的同情和理解,才能体会到他们在那个时代中的思想动机和行为逻辑。成功的历史写作,就是建立了一个沟通现在与过去的时空隧道,进行今天与昨天的对话。但是,能够提供这样的知识产品的人,在各个时代都是不多的。

   当下的历史出版物杂乱,作者良莠不齐,很多是有名无实的稗作,不少靠标题吸引眼球的“标题党”,读者一不小心就上了当,枉花了时间金钱。所以,有效的阅读,必须要学会鉴别,有选择地去读。坊间有些书写的很热闹,历史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都栩栩如生,似乎是身临其境,但这不过是作者自己想象的文学创作。热闹并不是历史。这类以文乱史的书籍,传播了许多错误的历史知识,是需要我们格外警惕的。败坏了阅读胃口事小,带来错误的知识事大。

   关于阅读书籍的选择,笔者的经验是四看:

   一是看范式。首先要搞清楚该书的类别和写作范式,区分是教科书、理论书、文学书、还是历史书;是论从史出的写作范式,还是史从论出的写作范式。对于那些有着事先预设价值立场的著述,要格外警惕。这类书的史料选用是为某些既定结论服务的,特别喜欢进行空洞无当的宏大叙事,把历史作为论证和陈述某种观念的工具。其著作特点往往是观点僵化,逻辑陈旧,论理生硬,罗列教条,充满了强行灌输的刻板气息。

   二是看结构。即浏览该书的章节内容,看其叙述的逻辑结构,发现作者的问题意识。通过章目结构,了解其著述的主旨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的路径是什么,使用了什么样的学术工具,有没有新知识的发现。如果没有正确的问题意识,则就会堆砌史料,搜异猎奇,结论搬家,重复论证,下笔千言,不知所云。在章目中,可以看到其讲述故事的结构,起承转合的关节,从而对该书的问题意识有一个初步判断。从问题意识的角度讲,一篇真正学术论文的分量往往比书更重。所以,有些人能够写书,但写不了真正的学术论文。

   三是看材料。通过查阅书中的注释和参考书目,了解其引用史料的情况。一般来说,一部学术著作引用资料的情况,决定了其知识含量的厚重。引用史料,不仅要看数量和种类的多少,更要看所用史料的质量。其依据的是第一手的原始材料,还是第二、三手材料;是旧材料的翻新,还是新材料的发掘;是孤证,还是有旁证,有没有考证等等。使用史料的学问极大,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认知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讲,史学就是史料学。

   四是看作者。看作者不是看其名气大小,职务高低,而是看其知识能力的范围。一是看作者的知识基础,做过什么研究,学术领域是什么;二是看作者的治学功底,是否具有鸟瞰全局和微观细部的知识能力。历史是由细节组成的,有没有做过个案研究,对知识学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根据第一手材料深入研究过具体的事件、人物、制度沿革,就不可能体会到历史的脉动,缺乏叙述历史的支点,提供不出真实的知识成果。现在有许多通史类著作,其作者从没有做过个案研究,其质量都是大可存疑的。

   读史要开卷有益,就要读真正的历史研究者写的著作。这些研究者的著作大都是他们多年研究的学术成果,是反复打磨出来的。不同于那些道听途说,哗众取宠的伪史。在这些严肃学者的著述中,会有比较准确的问题意识,会有对历史同情的理解,会有丰富的知识含量,会有观察世界的多重维度——在微观研究中有宏观的历史观照,在宏观研究中有人情世故的常识常理。这些具有知识含量的史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很多知识启示的。

   总之,读史是一种知识人生的生活方式,可以放大自己的生命体验。读懂一个历史人物,就是获得了前人的知识经验;读懂了一个时代,就是获得了一个时代的知识经验。得到历史知识滋养的人会是愉悦的,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历史中。

    来源:《学习时报》2013年5月20日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Omega Watches , Cartier Watches, Breitling Watches, Chanel Watches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fake wat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