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暨文化界就“许如辉败诉”声援名单
(作曲家许如辉,1910-1987)
许如辉(1910—1987),又名水辉,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会员,国乐大师郑觐文学生,“后郑觐文时代”大同乐会乐务总干事,为中国音乐事业和国家音乐基础建设,作出极大贡献。许如辉一生专攻中国古典音乐,主要职责是作曲,中国著名作曲家,其作曲成就,涵盖了中国早期流行歌曲,电影音乐,民族交响乐曲和戏曲音乐。
戏曲音乐,可谓许如辉后半生心血之作,作品愈百部,遍及各剧种。据历史文献记载,上世纪50年代,许如辉以著名音乐专家、无比荣光的“新音乐工作者”双重身份,进入上海沪剧界,积极响应政务院(今国务院)“改戏、改制、改人”之三改方针,为《白毛女》(筱爱琴主演)作曲始,即提出前瞻性的崭新观点:“沪剧音乐要走民族歌剧化的道路”。他从民族音乐乐库中吸收养料,不断引进“动人的新曲调”,革新音乐,革新唱腔……,一路走来,创作了大量优秀戏曲音乐作品,有《白毛女》、《罗汉钱》、《为奴隶的母亲》、《妓女泪》、《少奶奶的扇子》、《白鹭》、《黄河颂》、《陈化成》、《两代人》、《王魁负桂英》、《龙凤花烛》、《家》、《南海长城》、《夺印》等,并留下了众多经典唱段音乐,如“思家”(为奴隶的母亲),“八曲”(妓女泪)、“海塘夜巡”(陈化成)、“探源”(黄河颂)、“梨花落、杏花开”(王魁负桂英)、“碧绿枝叶鲜红花”(白鹭)、“狱中”(两代人)等等,深受戏迷喜爱。
遗憾的是,由于保护知识产权措施不力,许如辉的戏曲音乐屡遭侵权乃至剽窃。事发后,侵权者不思悔改,为逃脱责任,行转移视线,倒打一耙之计,卑劣地对许如辉完整戏曲音乐强行分割,把作曲家呕心沥血谱写而成的唱段音乐,说成是“连谱也不识”、脱离作曲家从来没有唱段音乐流传于世的演员所作。
告上法庭的两起许如辉戏曲音乐剽窃侵权案,历经15个月的审查,今年(2007)元月,以上海一中院一审判决许如辉方“败诉”而告结束:上海沪剧院汝金山剽窃不成立?!扬子江、中唱上海公司侵权不成立?!附带,许如辉已享有50年的一部部完整的戏曲音乐作品的音乐著作权人资格,被一审法院连根拔起,强行剥夺,“判非所诉”,切分给与两案毫无关系的演员杨飞飞和根本无法到庭,已故世的琴师黄海滨,开创了中国司法史和中国戏曲史上恶劣先例——没有一张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历史既有结论,被轻易推翻!在一审法官的庇护下,汝金山侵权成功逃脱,但终究心虚,上海法制频道[案件聚焦]请他以胜诉者的身份上电视谈谈体会,被他回绝了。一年前开拍的[案件聚焦],也随之颠倒黑白的判决而消去无踪……。这些反常现象足已说明一审判决疑点重重,蹊跷得很。
英国哲学家培根曰:“一次错误的判决,有甚于十次犯罪。犯罪污染的是水流,而错误的判决,污染的却是水源”。“许如辉败诉” 已掀起轩然大波,直指判决“荒唐”,神圣的司法尊严荡然无存。(2007年)7月27日上午,上海作曲家和文化界人士,冒着酷热,聚集在一起,就许如辉败诉案,表示了极度气愤和不解,一致呼吁要“保护传统、保护作曲家著作权”!
上海音乐学院陈钢教授在会上严肃指出:“社会主义的法律是讲事实的法律,讲政治的法律,也是讲人情的法律。在特别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的人民法院,竟然对一位为海派文化作出过历史贡献的故人的一生辛劳不予尊崇,不加保护;反而对一个侵权者侵权后倒打一粑的恶劣行径熟视无睹,保护备致,实在令人心寒。”
上海沪剧院原作曲奚耿虎先生表示:“现在大家承认水辉(许如辉)先生的作品好,好了你也要来插一足,来侵权,这是绝对不行的。水辉先生这件事,是太明显的错误。现在争议的作品,是指解放初到文革之前这一段时期创作的作品。而这批作品,在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品。这一点,写文章,搞理论评论,都非常清楚。现在后期的作品,不一定能超过当时一代人的水平。这些作品根本就是国家的“国宝”!这些作品在沪剧界来说也是“国宝”啊!所以这些作品的归属一定要弄清楚。弄清楚的目的不是为了几个钱,而是要尊重人家的劳动,尊重历史事实,谁的东西就是谁的东西!”
复旦大学历史系原系主任顾晓鸣先生发言指出:“许如辉这位作曲家,本来应该是上海音乐学院作专门研究的人物,我们应该树碑的人物,你现在却把他放到了被告席上,事实就是这样。”
苏州吴县沪剧团作曲金羽先生愤慨地表示:“水辉老师对勤艺沪剧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的一生,对音乐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有人出来,要把他抹杀;我想,文化大革命运动批斗的时候,隔离的时候,批判反动学术权威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出来?水辉就是因为写了这些曲子,而受到冲击。现在风平浪静了,出来否定他?所以我感到是非常的不公平。”
华师大教授、著名戏曲史学者蒋星煜先生发言认为:“作曲根据演员唱腔的特点,特长而制谱,这仍然是作曲的劳动,不容剥夺”。
上海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李惠康先生发言:“作曲家把你的流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到一个美学的高度。而这是光靠老演员是不可能有的美学追求。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文化人都有美学的追求,文化人进入越剧界,把越剧艺术提升到一个美学的高度。还有一点,把主题音乐,场景音乐,唱腔音乐分开。这一点,陈(钢)老师在课堂里教课的时候可以分开来讲,但是这已经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一部作品的时候,你是“场景音乐”,我是“唱腔音乐”, 这是很荒唐的。”
中国音协副主席、作曲家赵季平没有到会,但会后表态:“收到 许如辉案的材料,读后深感不妥,一审判决是错误的。”
上海昆剧团作曲家李樑回忆:“90年代,中国戏曲音乐年会在上海召开。会上许多代表提到,上海戏曲界的水辉(许如辉)先生,对戏曲作曲贡献非常大,但生前所得到的(包括荣誉)却很少很少”。
旁听了许如辉案上海高院(8月27日)二审庭审的上海戏曲作曲家表示:“许如辉方准备了两箱证据应庭,而被上诉方(扬子江代理人、汝金山代理人)拿不出任何一张证据推翻许如辉作曲的历史事实,完全没有道理地在瞎辩,根本是在胡搅蛮缠。
发言摘登如上。
[作曲家暨文化界就“许如辉案败诉”声援名单]公布如下:
。陈钢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曲之一)
。赵季平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电影《红高梁》、电视《大宅门》等作曲)
。舒铁民 (中国歌剧舞剧院作曲,歌剧《红云崖》、《救救她》(合作)、《贺龙之死》,舞剧《牡丹亭》(合作),民族管弦乐曲《将军破阵乐》等作曲)
。顾冠仁 (上海民族乐团原团长,《春天组曲》、《星岛掠影》、《将军令》等作曲)
。奚耿虎 (上海沪剧院作曲,上海长宁沪剧团团长,沪剧《被唾弃的人》、《母子岭》、《樱花》等作曲)
。金国贤 (上海京剧院作曲,京剧《大唐贵妃》《成败萧何》、《小吏之死》等作曲)
。龚国泰 (上海京剧院作曲,京剧《廉吏于成龙》等作曲,《智取威虎山》等配器)
。李樑 (上海昆剧团作曲,昆曲《长生殿》、《班昭》等作曲)
。高鸣 (上海越剧团作曲,越剧《红楼梦》、《彩楼记》等作曲)
。贺孝忠 (上海合作/静安越剧团作曲,越剧《血手印》、《光绪皇帝》等作曲)
。金羽 (苏州吴县沪剧团作曲,沪剧《雷锋》等作曲,上海闵行区道教学会会长)
。王绍庭 (上海师范大学原副系主任,作曲)
。王玉筝 (河南省艺术研究所原所长,豫剧作曲)
。王玉盟 (河南省音乐家协会艺术培训部主任,音乐评论家)
。赵开生 (上海评弹团作曲,弹词开篇《蝶恋花》作曲)
。顾晓鸣 (复旦大学历史系原系主任)
。蒋星煜 (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大教授)
。李惠康 (上海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
。钱乃荣 (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原系主任)
。周良材 (上海戏剧家协会原艺术室主任,文艺评论家)
。毛时安 (上海文广局副局巡视员,文艺评论家)
。李果 (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上海虹口图书馆馆长)
。董龚良 (上海虹口图书馆副馆长)
。关依萍 (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文献部主任)
。翁凌红 (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馆长助理)
。陈思和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
。唐晓聪 (上海市文学艺术家权益维护中心)
。李岩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音乐年鉴》主编)
。黄旭东 (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研究会秘书长)
。忻鼎稼 (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李宗海 (北美《世界日报》专栏作者)
。陆才耕 (上海勤艺沪剧团原副团长)
。陈锦坤 (上海勤艺沪剧团原主胡乐师)
。黄式宪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罗嘉美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教授)
。王碧霞 (上海爱华沪剧团原剧务 )
。田建业 (上海轻工业局党校)
。罗嘉珊 (原上海烟草公司高级工程师)
。罗嘉玉 (武汉大学俄语系教授)
。熊礼贵 (武汉大学俄语系教授)
。王欢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学院教授)
。史美珍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法语教授)
。张淑文 (上海)
。郑启玲 (香港)
。肖冬根 (上海)
。吴霞琴 (上海)
。葛兆霖 (上海)
。张南 (重庆)
。王爱媛 (上海)
。郑启珊 (上海)
。何琳 (香港)
。戴中孚 (原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
。杨兰春 (国家一级编剧,中国剧协顾问,河南省文联顾问,河南省剧协名誉顾问,豫剧《朝阳沟》编剧、导演)
。许 欣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理事,河南省豫剧三团名誉团长,豫剧《朝阳沟》导演之一)
。刘景亮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文艺评论家)
。方可杰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作曲家)
。李仲党 (民盟中央委员,河南省音协副主席,秘书长,豫剧《香魂女》作曲)
。王 建 (河南民族管弦乐学会秘书长,古筝演奏家)
。左奇伟 (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特聘教授,著作《豫剧唱腔赏析》)
。雷桂花 (河南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二级编剧,著作《常香玉传》)
现继续向社会征求“许如辉案败诉”声援名单,并设立联系邮箱如下:
xrhweb@hotmail.com / bianjizu@yahoo.ca 。 望见贴者广为转告!致谢!
《寒夜闻柝》
《作曲家许如辉纪念网》
(二零零七年十一月十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