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 纪念专辑 | 许如辉研究 | 大同乐会 | 民族器乐 | 流行歌曲 | 电影戏剧 | 戏曲音乐 | 作品年谱 | 学人学界 | 文霞专栏 | 著作权 | 许如辉戏曲音乐冤案 | 作品赏析 |交流论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李惠康:原创剧目精品化及其价值取向
11/24/2007 点击数:1930

原创剧目精品化及其价值取向

李惠康 

(上海艺术研究所)

    近年来,演出市场呼唤精品,越剧发展需要精品,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又在催发精品。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知道精品对越剧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和力量。然而,由于人财资源投入错位,造成“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失落和挫伤,这样的沉痛教训,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凡是有心人,也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因此,“打造”精品的紧迫感和精品“打造”的艰难性,而今严峻地提醒我们:出精品,求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观!

    越剧有自己的发展观及其精品概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变化着,不可能凝固在某一历史阶段。科学发展观要求越剧出精品,求发展,既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更要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上世纪50年代,越剧在上海走向辉煌,是以传统剧目推陈出新、演出阵容优化组合和流派艺术各领风骚为三大标志。《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碧玉簪》、《打金枝》,以及《西厢记》、《红楼梦》等等一系列越剧精品,无一不是如此出台并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而今透视其“三大标志”之本──传统剧目精品化。

    传统剧目精品化不仅为越剧托起辉煌,而且长期为越剧辉煌以后的升沉起落支撑着局面。及至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传统剧目精品化逐渐显现出与时俱进的落后性和陈旧感,越剧也由此出现了衰落的趋势。我曾在《重塑越剧在上海的形象》的文中提到:“近十年来,越剧穿戴着历史的衣冠停滞不前,坐吃山空,使自己在上海的形象开始萎缩,而且作为一种现代城市艺术的品格正在萎缩中逐渐地丧失着,己经面临着很危险的命运。”其时所指“很危险的命运”,说到底,不就是传统剧目精品化由越剧的“前发优势”转化为“后发危机”吗?

    正因为如此,始于80年代初的浙江越剧小百花的蓬勃兴起,以其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生势态,活跃本地,进军上海,巡回江南,晋京献艺,放迹海外……其时如一支异军突起,逐成越剧在浙江复兴的生动写照,所以才为广大观众和一切关心越剧的人们,感到格外欢欣鼓舞。

    而今回眸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的诞生和发展,从《五女拜寿》到《陆游与唐琬》等等所展现的“前发优势”,透过那青春亮丽的新生代和流派艺术的传统美交融相生的舞台风采,不难发现一大新变化,那就是承载之本──原创剧目精品化。

    越剧在传统剧目精品化时期,也曾编演了不少原创剧目,但基本上尽在时过境迁中消声匿迹。其要害在于:突出戏剧的“教化定势”,以思想代替艺术的创作模式。由此造成了原创剧目“多演多赔本,少演少赔本,不演不赔本”的困境,为维持日常演出只能反复回头“吃老本”。这是老话,大家心中各有一本账,无须多说。

    80年代越剧复兴中的原创剧目,注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代气息和艺术创造观念的更新,其精品化主要体现在:叙事观念追求现代性和传统美的融合,以及艺术家在古今交汇口上用人生感悟和情感浸润,赋予剧情以历史的和审美的人文新意;不仅如此,而且面向市场,将这一切努力都虔诚地寄托于大众化的审美形式,以动人以情的命运感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性,聚焦到舞台与观众的双向交流中来实现。正是这样的原创剧目精品化,作为越剧在浙江复兴的“前发优势”,为越剧生存与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生面。

    这个新生面,既是原创剧目精品化相对于传统剧目精品化──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又意味着越剧生存与发展之本“谢朝华于披,启夕秀于未振”,是一种“历史性转化”。也就是说,传统剧目精品化完成了历史使命,退而为其次──成了越剧发展的“继往”因素;原创剧目精品化升而为其主──成了越剧发展的“开来”因素,为越剧承担起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重任。

    也正是如此,一种新的越剧发展观由此产生,即以原创剧目精品化为决定性因素,传统剧目精品化为构成性因素的越剧发展观。新的越剧发展观也决定了越剧精品新概念的本质,即原创性成果的精品化。

    新的越剧发展观及其越剧精品新概念,从越剧实践中来,回到越剧实践中去,其价值取向的最高体现:原创型人才的不断开发和原创性成果的层出无穷。如果由此出发,那么后来在浙江兴起的“南戏工程”,至少对越剧来说,改编的价值取向应当是而且必须是──在古今交汇口上开发越剧可持续发展的原创性成果,即用原创激活传统,以传统发展原创,而不是原创向传统回归。否则,只能说是仅在80年代以前的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层面上“炒冷饭”,那岂不是“历史现象”的重复?

    是的,原创剧目精品化及其价值取向,其时还是个初生的新事物,不仅很容易被“不肯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旧事物悄悄地掩盖;而且也难免发于自身的“成长的烦恼”。从《孔乙己》发展到《藏》的走向,在“打造”原创剧目精品化途中,并非“踵其事而增华”,疑似舍其本而求异。但是,原创剧目精品化及其价值取向,作为越剧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毕竟产生了,又象旭日东升云雾天,那里受光那里亮。

    联系到当前,越剧《蝴蝶梦》虽然取材于古本戏曲,但却致力于原创性成果的开发;而《家》的新版出台,则取胜于原创性成果向精品化的提升。传统剧目精品化时期发展所得的成果,在这两剧中成为发展原创性成果的构成性因素,闪烁着越剧传统美的生命之光。由此我也想到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的《蛇恋》,“望今制奇”犹可嘉,只是“制奇”到了如将越剧传统推到被拒绝的边缘,“嘉”不得了。

     从《蝴蝶梦》和《家》到《蛇恋》的得失,也生动地告诫我们:原创剧目精品化及其价值取向,对越剧传统不仅是不可拒绝的,而且要发扬光大。如果越剧放弃了自己与观众长期约定俗成的“有意味的形式”,而借用别的艺术的方法取而代之,那么必然会降低自己的存在价值。

    当然,要在原创剧目精品化的道路上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本人应萧雅艺术工作室特约而作的原创越剧《状元未了情》,一旦投入市场以后,即使演出经营状况还是比较可观的,但仅以文本的精益求精而言,涉及导演构思中的动作流程,音乐曲调和演员唱腔,以及舞美、灯光和服装等各个部门艺术创造成果的既定性,还包括投资成本在内,恰如牵一发而动千钧,往往由此僵持在欲动难动状态。由此带来好事成全的难度,也可见即使在顺境中要实现原创剧目精品化,不也举步维艰吗?如在逆境中,那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了。

    鉴于上述,归结如下两点:

    一, 原创剧目精品化为越剧开拓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并在曲折性中也存在着越剧复兴时期的“前发优势”会向“后发危机”转化的可能性。现在大家早己有目共睹的,“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越剧艺术面临严峻的挑战,出现‘精品剧目短缺、演出场次减少、观众人数流失’的局面”,就潜伏着这种“后发危机”的因素,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和警戒,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二, 原创剧目精品化及其价值取向,就是我们努力奋斗所要追求的价值取向。只要我们认定这个价值取向,不断地创造原创性成果,并且不断地从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凝聚力量,那么道路虽曲折,前途很光明。

    任何事业要发展,不仅都要在与时俱进中寻找自己可持续发展的最新选择,而且要落实到人本上来实现。越剧在面临市场呼唤精品的今天,不仅是因为“精品短缺”而落伍,而且还由于人才和知识的贫困而被动。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做起,也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发挥离退休人才老当益壮的作用,既可喜又可忧,终非长久之计。重点是新一代的人才和知识的开发和培植,包括外援和引进。这要作为当务之急抓准、抓紧、抓好,是以人为本实现原创剧目精品化及其价值取向的根本保证。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任何艺术要发展,又离不开自己的生态环境,“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艺术”。所以我们探讨越剧在长江三角洲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性和使命感也非同寻常。这是因为长江三角洲──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须是越剧这枝“江南奇葩”生根开花飘香的“热土”,如在这块“热土”上出了生机问题也无能为力的话,不就意味着越剧的命运和前途舍此别无选择了吗?所以这就决定着越剧今后在长江三角洲──只能兴起来,不能衰下去!尤其是越剧人,为此义无反顾,在所不辞,必须尽心尽力,奋斗不息!

    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越剧认准了自己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就是“摸石子过河”,也没有过不了的河!

    (全文已收入2004年《长三角越剧生存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7-11-22,本网网上首发)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Omega Watches , Cartier Watches, Breitling Watches, Chanel Watches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fake wat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