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 纪念专辑 | 许如辉研究 | 大同乐会 | 民族器乐 | 流行歌曲 | 电影戏剧 | 戏曲音乐 | 作品年谱 | 学人学界 | 文霞专栏 | 著作权 | 许如辉戏曲音乐冤案 | 作品赏析 |交流论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李惠康:试论“尹桂芳现象”
12/19/2007 点击数:2494

试论“尹桂芳现象”

李惠康

(上海艺术研究所)

(尹桂芳,1919-2000)

   尹桂芳,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并以品艺双馨而久负盛名,在我国文艺界,特别是在广大越剧观众心目中颇有影响。“尹桂芳现象”,是指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剧在上海日益失去往昔的光彩而陷入危机,使越来越多的人们为之关切和忧患的岁月中,大家在各种场合一提起尹桂芳,就会对她精湛的舞台艺术和高尚的品格情操有口皆碑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现实性内涵极其丰富,但也从一个侧面针对着重塑越剧在上海的形象反映出一种带普遍性的心境和意向,即认为当代越剧界象尹桂芳这样的艺术家太少了,而又太需要了。这也是“尹桂芳现象”的实质所在。

   “尹桂芳现象”的现实性内涵,是从这位越剧艺术家的艺术道路中引伸出来的,其历史渊源要追溯到40年代越剧改革时期的非凡作为。而这又必须从女子越剧的审美特征及其“女扮男”的小生艺术谈起。

   众所周知,在艺术世界里各种不同的艺术品种,都是以自己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而互相区别的,并由此各自获得独立地位、存在价值和发展前途。对越剧来说,我们可以取得这样的共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喜爱的是女子越剧;女子越剧作为拥有广大观众而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在同其他戏曲剧种比较中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就在于“女扮男”的艺术,而小生是“女扮男”的艺术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小生艺术在越剧舞台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成为越剧审美特征的主要体现者。

   但是,翻开女子越剧在上海的发祥史就可发现,在“三花一娟”时期是以花旦为台柱的“一统天下”。尽管从与施银花搭档的屠杏花,到与姚水娟联袂的竺素娥等,都是当时很优秀的小生名家,然却处在为花旦配戏的地位。即使到了女子越剧改良后期冒出了“闪电小生”马樟花,以艺压群芳之才情大红特红,使当时大来大戏院主演排名由袁雪芬、马樟花倒过来改成马樟花、袁雪芬,并由此开了女子越剧舞台艺术以小生为台柱的先河;但她不久又在抗击黑暗势力的迫害中不幸病故。她的“闪电”般的出现和消失,也导致以小生为台柱的舞台艺术新格局来不及形成气候。一直到了“十姐妹”时期,随着旧越剧在改革中向新越剧过渡,包括编导制的推广和【尺调腔】的普及等等,那种以花旦为台柱的“一统天下”才被打破,出现了舞台艺术以小生为台柱的基本格局,使女子越剧的审美特征开始突现出来了。致力于这种基本格局的开拓和形成气候的领军人物──不是别人,正是当年继马樟花之后风靡大上海,而今仍为大家爱戴的尹桂芳!

   尹桂芳1919年12月生于浙江新昌,10岁学戏,14岁出科,16岁由花旦改唱小生,18岁进入上海献艺。那么,尹桂芳是怎样成为以小生为台柱的舞台艺术基本格局的开拓和形成气候的领军人物的呢?主要取决于她如下三个方面:

   一,清醒的剧种危机意识。

   尹桂芳在上海初试锋芒,是演唱越剧传统老戏和连台本戏,如《狄青与双阳》、《陈琳与寇珠》和《吕布与貂蝉》等。她以俊美的扮相、潇洒的台风、高雅的气质和文武全能的功底、富有魅力的声情,以及她在台上唱做念打的艺术灵气,很快赢得上海观众的倾心,也使同台姐妹折服。当时越剧在上海无人可与匹敌的大明星马樟花看了她的戏后也发出这样的惊叹:“这个人会出道的,说不定要红过我……”

   其时的上海,己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又是各种艺术互相竞争、优胜劣汰的娱乐业特别繁荣的大城市。尹桂芳接触了电影和话剧,以及京剧、昆曲和评弹等,发现越剧从内容到形式的陈旧、落后和粗糙,她由此意识到:“越剧应该有个新面貌!”她还认为:“如不顺应时代,剧种的前途是危险的。”于是她从40年代初开始(据孙世基先生引证当年申报戏曲广告,是1942年10月19日),在上海龙门大戏院实行改革,同傅全香合作演出新编剧目《红粉飘零》,舞台运用了“新布景,新场面,崭新立体布景”。接着又编演《孤鸿泪》、《黄金与美人》等一大批致力于改革的新戏。其间推出时装戏《如此青年》,为迷惑在十里洋场的青年一代敲响了沉重的警钟,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从1943年起与竺水招搭档,又推出由于伶根据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的《夜深沉》,从及《云破月圆》等。特别是1946年在九星大戏院创立芳华剧团以后,连续编演《沙漠王子》、《秋海棠》、《浪荡子》和《红搂梦》等一系列剧目,引起连续不断的轰动,不仅使尹桂芳一日千里地风靡起来,其风靡之势急令众多姐妹剧团望尘莫及;而且她领导的“芳华”,与当时袁雪芬主持的“雪声”形成并驾齐驱,各领风骚的竞争局面,极大地推动了越剧改革的发展进程。

   尹桂芳舞台艺术突飞猛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清醒的剧种危机意识,促使她为“越剧应该有个新面貌”而拼搏、奋进。

   二,顽强的个人成才意志。

   毫无疑问,从危机意识到实践成果,靠的是舞台上现身说法的真本领和硬功夫。我们从尹桂芳40年代在上海的履历表里可以看到她除了天天早起苦体基本功外,常常利用演出之余进行观摩活动。她看越剧同行的演出,撷取屠杏花、竺素娥等早期成名的越剧小生的演艺精华;她看话剧,学习语言艺术的动作性及其刻划人物性格的力度;她看电影,从中汲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演技巧。尤其是她爱看京昆名家演出,如叶盛兰、姜妙香和俞振飞等演出,从他们的小生艺术中取法。由于她既善于纵深继承越剧优秀传统,又勤于横向借鉴其他剧种的优长,广采博取,融会贯通,把民族戏曲众多表演程式和艺术技巧学以致用,化为己有,因此她塑造的人物形象不仅逼真动人,而且极富美感。如《葛嫩娘》中的孙克咸,以一介书生投身军旅,尹桂芳赋于他谦恭有礼的外表和沉着忠耿的性情,表现他为民族生存而殊死战斗中勃发的英雄气概,分外动人以情,曾经激励人们走向正义的战场;而在《秋海棠》中的秋海棠,从容光焕发,珠喉玉貌,到老态龙钟,脸丑命残,尹桂芳演唱他悲惨的人世遭逢与残忍的军阀社会紧紧地连在一起,既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又给人启迪,发人深思,以至今日,仍使人不能忘怀。还有《回头想》中的李德村、《浪荡子》中的金育青等,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尹桂芳运用唱腔创造角色的精深造诣,尤其精彩!特别是《红楼梦》中的“宝玉哭灵”、《沙漠王子》中的王子“算命”、《何文秀》中的“桑园访妻”、《盘妻索妻》中的“洞房”和“盘妻”,以及《浪荡子》中的“叹钟点”等等唱段唱腔,从当年风靡沪上,家喻户晓,到现在更番传唱,不绝于耳;出自她唱腔设计应人而异,求精求美,及其演唱声情、意境和韵味所赋于人物以活的灵性和血肉的别出心裁!其所别具的脍炙人口,沁人心脾而又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使她的一系列唱段唱腔传到现今当代,由她的尹派传人来演唱,仍然能动人以情,耐人寻味!这也足以证明尹桂芳的舞台艺术,历经时间的考验,其生命力之强盛和耐久性之深远,非同凡响,可谓不朽的艺术也!特别要指出的是,尹桂芳顽强的个人成才意志所结出的最大成果,还在于她由高雅质朴、细腻传神,平中出奇、瞬息万变的表演风格和她那亲切温馨、流畅舒展,柔中有刚、醇厚隽永的唱腔特色──融合成体的尹派艺术。正是尹派艺术的无穷魁力,尹桂芳拥有广大观众,于1948年被选为“越剧皇帝”,享有越剧史上空前的殊荣。尹派艺术的无穷魅力,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广大观众倾心、陶醉和迷恋,从当年流传到今天,从上海流传到全国,及至千里海外,乃至逐代尹派传人几乎都在各个时期成为越坛一颗颗红亮的明星……

   三,为越剧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对自己小气得象只眼药水瓶,克勤克俭,从不铺张;对别人大方得象只打开的酒缸,仗义疏财,有求必应。这是人们对尹桂芳克己助人,乐于慈善的口碑。凡是亲近她的人,都为她长期来“散尽包银为别人”的人品而感动不已。在艺术上也是如此,从竺水招、傅全香到戚雅仙、王文娟,以及李金凤等名旦,包括象范瑞娟这样小生名家,她们都曾在同尹桂芳合作演出的切身经历中受到她艺术上的指点、教益、鼓励和提挈的事例,同越剧圈内至今仍然普遍存在的同行相忌相克的现象形成鲜明对照,显得格外可贵。特别是1947年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一事,更使人难忘了。其时尹桂芳己同一家电影厂约定拍摄由她主演的越剧影片《王孙公子》,与义演时间的冲突使她在两者必居其一中作出选择。按一般见识,谁不想凭借银幕天地之广阔一展自己的艺术风采?何况那个年月,越剧演员拍越剧电影不仅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第一部、第一人,这机会之难得,那错过之可惜,又是何其非同寻常?但从义演方面来看,鉴于尹桂芳当时的知名度、权威性和号召力,参加与不参加的影响很大,事关此举成败!尹桂芳顾及这个事实,她特别重视越剧界的整体利害和舞台姐妹的情义得失,所以当袁雪芬首先同她商议此举时,她毅然放弃自己拍电影的计划,与袁雪芬一起为发起这场义演而投入工作了。这种舍小我而全大我的选择所付出的代价之巨大,怎不叫人们闻之失敬?是这样的为越剧事业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舍其尹桂芳,还有谁能作出这样的自我牺牲?别说当年,就是今天,不也如此吗?!如果再将尹桂芳于解放后的1959年率领“芳华”全体同仁支援前线,落户福建的事联系起来;那么她那舍小我而全大我的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贯串着她整个艺术人生的崇高境界,更是历历在目,闪闪发光!可曾记得,其时尹桂芳和“芳华”离沪赴闽的上海北站,赶来送行的车水马龙从上海四面八方会集而来,成千上万的“尹迷”队伍在站内站外人山人海,甚至为挽留尹桂芳而出现观众“卧轨”事件……
就是从上三大因素,尹桂芳以其超群的演艺和杰出的人品,在越剧“十姐妹”时期,成为开拓并形成气候的以小生为台柱的舞台艺术基本格局的领军人物。而尹桂芳名列越剧“十姐妹”榜首,也是她艺术上名符其实,道义上众望所归的历史写照!

   今年是40年代越剧改革50周年。尹桂芳在那场越剧改革中开拓并形成气候的以小生为台柱的越剧舞台艺术基本格局,经历50年来的实践,到现今当代己全面确立了。女子越剧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由此获得充分的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旦角艺术的不重要,而是意味着越剧舞台艺术向更高级阶段的发展。毫无疑问,越剧舞台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生、旦、净、末、丑各类行当艺术全面发展,相映成辉的境界。

   越剧在当代从创作到演出还处在不景气的疲软状态,人们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的失落感,以致格外亲切的怀念过去的美好情景,“尹桂芳现象”也由此产生。越剧在50年前能插上改革的翅膀,难道50年后就不能再在改革中起飞了吗?“尹桂芳现象”敦促我们:以清醒的剧种危机意识、顽强的个人成才意志,为越剧事业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重塑越剧在上海的形象!

     原载1992年7月17日《上海文化艺术报》,后收入由本人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代风流尹桂芳》专著。

   ……………………

    注:尹桂芳像片来自[桂气长馨]网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Omega Watches , Cartier Watches, Breitling Watches, Chanel Watches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fake wat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