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 纪念专辑 | 许如辉研究 | 大同乐会 | 民族器乐 | 流行歌曲 | 电影戏剧 | 戏曲音乐 | 作品年谱 | 学人学界 | 文霞专栏 | 著作权 | 许如辉戏曲音乐冤案 | 作品赏析 |交流论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钱苗灿:他从忧患中走来──戏剧评论家李惠康印象记
1/7/2008 点击数:2985

他从忧患中走来──戏剧评论家李惠康印象记

钱苗灿

   一件心事藏了五年,想写一写李惠康!写他,是由于他惊世骇俗的一大批文章和矢志不渝的振兴戏剧的呐喊。

   1990年3月,他发表在《上海文化艺术报》的《重塑越剧在上海的形象》一文引起的轰动至今记忆犹新。想当年,一边是越剧自身日见萧条,举步维艰;一边却是“越剧流派研讨会”、“越剧流派大奖赛”、“越剧流派学习班”等等“盛况”不时见绪报端,而有识之士(包括某些流派创始者)则早就看出这个剧种的危机,只是碍于种种因素,无人敢说也无人说得清楚而己。忽然间,李惠康的文章出来了!他一针见血指出:

   “近十年来,越剧穿戴着历史的衣冠停步不前,坐吃山空,使自己在上海的形象开始萎缩,而且作为一种现代城市艺术的品格正在萎缩中逐渐地丧失着,己经面临着很危险的命运。”

   原因何在呢?

   一般的评论者最怕触及原因,因为这会得罪很多名家权威。李惠康却敢于捅这个马蜂窝。他用热情似火,例证凿凿的论述,揭露了越剧萎缩不前的三大原因,即老化、分裂和复旧,并在文章末了大声疾呼:

   “重塑越剧在上海的形象是大事、大业、大局……有志──要往这方面立!有气──要往这方面出!有劲──要往这方面使!”

   一文既出,天惊石破。不仅上海、浙江的越剧界为此专题讨论,而且波及北京和其他地区、其他剧种。

   继“重塑”之后,他又放过几发重磅炮弹。

   《大剧院的困境及面临的选择》(1991)一文是向“名人荟萃或流派众多”而“深居简出”、“养尊处优”的国家大剧院管理体制开火的。一时间,演出院团和管理部门的体制改革成为热门话题,上海报纸开辟专栏,云南的《春城文化报》以全文转载的方式刊出此文。

   《戏剧必须向大众化回归》(1992)抨击了某些编导“玩艺术”的“贵族作风”,对他们“面向自我,背对现实”的所谓“主体意识”大张挞伐,并作出了“所谓‘戏剧危机’,说到底,危机就在于失去了人民大众”的深刻判断。这个判断成了几年间李惠康戏剧评论的立论基点之一,此文又引起舆论界的反响。
1993年,李惠康在潜心编撰《40年学术争鸣大系·文学艺术卷》戏剧条目和编纂《一代风流尹桂芳》专集的同时,似乎又把评论的触角伸向他从小挚爱的越剧,写出两篇令理论界和越剧界瞩目的文章。

   一篇从沪、浙两出《西厢记》谈起,题名《越剧舞台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从反对艺术因陈、积极鼓励出新的角度大胆地指出:

   “看上海的《西厢记》演出,使我看得更多的是越剧的昨天……看了浙江的《西厢记》的演出,看到的是越剧的明天,而越剧的明天并没有到来……”

   这不是故作耸听之言,而是文中确有切实的分析,引起了见仁见智的读者们深长的思索。

   另一篇《上海越剧应从历史的反思中振作起来》,是针对上海越剧界的,比起三年前的“重塑”一文,见解似更深入,措辞也更峻切。他在文末痛心疾首地写道:

   “由功劳、名位和资本转化而来的自大、守旧和忘本,不仅是导致越剧在上海从高峰跌入低谷的主要根源,而且是越剧在新时期继续实行改革的重大障碍,其危害性直接影响着越剧在上海的前途和命运,对此万万不可再等闲视之了。现在,我们整个国家都在全面改革,越剧在上海也要改革,不改革能生存下去吗?”

   如此情真意挚、犯颜敢谏的肝胆之言,自然是会使人举一反三的。

   近两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全国,本来已被各种现代娱乐冲击得挣扎求生的中国剧坛,似乎更晕头转向了。李惠康的评论也由表象的剖析转入规律的探求。当然,五年以来,他的剖析性评论时时闪烁着戏剧发展规律的光芒,因而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和反响,但大都侧重于艺术或戏剧本身的规律。如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来考察戏剧事业的发展,则是他近两年戏剧评论的新的走向。

   最有代表性的是1994年4月发表在《上海文化报》的《戏剧生态的最大危机是什么》和1995年6月发表在《艺术论丛》的《我国的经济变革与戏剧振兴》。

   这两篇文章,都揭示了计划经济体制对于戏剧的两大弊端:一是行政统管──按“指令性”要求决定写什么,照“思想化”原则决定怎样写;二是使戏剧在观众大量流失的情况下仍能上吃“皇粮”、下靠“三产”、外取“社会资助”,不死不活地存在下去,其结果是使戏剧越来越脱离人民大众,失去了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

   揭示病症是为了疗救,总结过去是为了未来。李惠康在第二篇文章中深入论述了如何将戏剧引进现代市场机制的一些见解,其中对戏剧这一“特殊商品”的属性,论述尤为鞭辟入里。又是在文末,他总结全文,发出由衷的呼叫:

   “我们的戏剧必须尽快地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里适时应变,革故鼎新……而现代市场经济有力量使戏剧自力更生,重振雄风,戏剧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再造辉煌的理想也必将自我实现!”

   读到这里,我对李惠康近五年的戏剧评论终于找到了总体背景和大致脉络。他对重塑越剧在上海的形象的呼唤,对戏曲界一边是“剧本荒”、一边是剧本大量积压的质疑,对一些戏曲现代剧目“一次性效应”的感喟,对大剧院困境的思索,对编导大玩“主体意识”的鞭挞,对明星涌现不能靠“人为造就”的忠告,对沪浙两地越剧“联姻”的构思……等等等等,其理论思考的出发点──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其实都是在计划经济如何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所有探讨、论断或呐喊,又都是以戏剧如何纳入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为归宿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当然包括戏剧评论,“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毛泽东语),信有之乎!

   李惠康吸引我的,不仅是他的“观念形态”,还有他作为一位戏剧评论家的品格。在戏剧处于低谷,而戏剧评论更如低谷足音而应者寥寥的当今社会,为什么他却对此仍孜孜以求?

   按他的学识、职务和能力,本可以去搞索微钩沉的“史”,搞旁证博引的“论”,搞电视连续剧之类一本万利的“著作”,但这一些他都曾涉足,却都不热衷。他所热衷的,乃是观察并研究当代戏剧实践的现状,尤其注重于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来考察戏剧界令人忧虑的某些带有倾向性的现象。他的一些引人注目的文章,都是剖析这类现象的力作。这种研究无以名之,姑且叫它“戏剧现象学”吧。这实在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活儿──既非“学术”,又无实惠,弄得不巧,还会得罪许多人,加上他又是上海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上海艺术家》杂志主编,本兼各职忙得够呛了,写文章也只能靠熬夜,何其艰难!然而他仍然顽强地给日见冷清的戏剧评论阵地送来一发又一发的“炮弹”,引起了那么多人的感奋!这一切只能说明李惠康对事业的挚爱,以及由此产生的坚韧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自然,凡有高度责任感的劳动,总会产生应有价值;如果说,戏剧管理体制如今有了明显的松动,则其中是包含着李惠康们的贡献在内的。

   但李惠康吸引我的,还不止于此。读他的一篇篇文章,我总觉得其中有种什么东西在牵引着我,感染着我,有时读着读着,竟会视线模糊,涌出泪来。是什么呢?啊,是忧患意识,是我们这一代热爱民族戏剧的人藏在心底、呼之欲出的忧患意识!不动真情的评论,犹如隔岸观火,隔靴搔痒,是无法使人共鸣的,李惠康的评论却不是这样。他的文章,除了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强烈的针对性、生动的形象性、机智的幽默感等等之外,还蕴蓄着忧患意识的深刻性。古人有云:“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王充《论衡》)李惠康的“精诚”,表现于“忧患”。从李惠康“文革”后几十万字的戏剧评论看来,他的忧患与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联系在一起的。他的一篇篇文章,是针砭时弊的解剖刀,而非无关痛痒的剃须术;是掷地有声的忠告,而非轻松浮夸的讪笑;是创业的呼叫,而非送葬的哀号;是让戏剧迎接挑战的号角,而非广陵曲散的琴箫!
有关上述印象,我曾问过李惠康本人。对我的赞许,他表示“受宠若惊”,然而说到忧患意识,他却坦然承认,而且“不是一点点”。在倾心交谈之中,他告诉我一个秘密:“我这个共产党员,文革当中,做过‘现行反革命’……”是什么罪名呢?他说祸根是一本诗稿,就是“兴之所至随意涂鸦的一个本子。”在把这本用钢笔认真书写的“诗稿”仔细读过以后,二十多年前的李惠康,便仿佛站在我的面前了:中等个子,黝黑的肤色,方正憨厚的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本是乐天派的性格,但在“文革”中却有着沉重的忧伤,海风猎猎之中,他正在长兴岛“五七干校”的荒野上接受“监督劳动”……

   “诗稿”中的每一首诗都可证明他不仅不是“反革命”,而且是个货真价实的“真革命”,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例如“颠倒乾坤假克真,夺权造反献忠诚。可怜南下英雄汉,低首折腰作罪人。”又如“龙华三月又桃红,回首当年若梦中。眼下清明无祭客,纷红骇绿岂东风?”再如1976年“天安门事件”后写的一首:“天夺国魂天有亏,清明血雨伏惊雷。他年扭转乾坤日,重祭周公惩罪魁!”这种身处逆境仍忧国忧民的心灵是多么可贵啊!而他当年的忧国忧民与后来的忧戏忧剧,不是一脉相承的吗?

   于是,在我前面的那个年纪轻轻的李惠康,似乎己经迈开双脚,一步一步向我走来,他脸上添了皱纹,头上有了白发,只是镜片后关注现实的炽热眼光丝毫未变。

   他是从忧患中走过来的!从忧患中反思历史、透视现实,又从忧患中憧憬着未来……

                                 原载1996年第3期《戏文》杂志。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Omega Watches , Cartier Watches, Breitling Watches, Chanel Watches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fake wat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