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 纪念专辑 | 许如辉研究 | 大同乐会 | 民族器乐 | 流行歌曲 | 电影戏剧 | 戏曲音乐 | 作品年谱 | 学人学界 | 文霞专栏 | 著作权 | 许如辉戏曲音乐冤案 | 作品赏析 |交流论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钱乃荣:50年代说明书“水辉作曲”,为什么现在否定掉?
1/14/2008 点击数:2373

50年代说明书“水辉作曲”,为什么现在否定掉?

钱乃荣

 (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原系主任)

 ([尊重作曲家权益,声援许如辉维权案座谈会] 发言,上海,2007.07.27)

   刚才大家的发言我非常赞同,我觉得海派文化从上海开埠起,渐渐形成,到三四十年代已发展得非常繁荣了,我们还不能忘记从 40年代到50年代的发展史。除了《上海话大词典》外,我最近还写了另一本书《海派文化的十大经典流变》,将在(2007年)8月份出版。书中有专门一篇提到20世纪50年代海派文化的繁荣,我们还要看到这段历史,而这段历史就像刚才几位同志发言所提到的,戏曲方面表现在戏改以后,从幕表制开始,又溶入了西洋的作曲成分,后来实际上这些艺术走上了非常发展、非常成熟的地步。这些劳动,我觉得要非常肯定的。过去我们对三四十年代的许多作品也是一笔抹杀的,什么“黄色歌曲”,一讲,全部都没有了。50年代呢,现在人都在,但还是不珍重自己。连50年代为戏曲艺术的提升作出重大贡献的人都不能给以正确评价,更遑论三四十年代的了!所以我们上海的文化要发展,这些事情一定要弄清楚,我们的评论家不要一写就是一个演员唱得怎么好怎么好,别人的作用就看不到了。我在一篇《尽显风流一百年》的文章中说:“在整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越剧和各种地方戏曲都获得空前繁荣的进展,其民间化也达到登峰造极。当年的越剧文化生态,是越剧编剧、编曲、导演、乐队、演员悉心合作努力的成果。”越剧是如此,沪剧也是如此。在50年代“戏改”以后,很注重戏曲的编剧和作曲,加强了这方面的力量,于是一定程度上使戏剧迅速达到了优化。越剧我记得有一个很有名的作曲是刘如曾,常常看到他的名字,许多好越剧都少不了他的贡献,而我最喜欢听的是勤艺沪剧团的沪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里面的舞台作曲特别好,幕布还没揭开,动听的音乐就已经响起来了,唱腔设计和换转音乐的创新特别和谐,后来知道这里有现代音乐名家在剧团里,借鉴了许多西方音乐的理论和元素,又与乡土文化结合得多么好,这就是海派文化的辉煌,当时的说明书上都印着“水辉作曲”,水辉就是许如辉。戏曲的作曲和演员的演唱是密切合作的。我觉得当时的作曲朴素无华而动听,紧扣剧情,比现在的沪剧作曲好。

   我看到《上海戏剧》里很多都是捧场的文章,而没有很好正视研究不断进步和成功的具体原因,对戏剧发展的有功人员进行评价。海派文化不是贵族文艺,而是平民文艺。我觉得我们的文艺评论对海派文化关心太少,摆弄了很多非常西洋的东西,好象是纯文学的东西,发表许多看也不容易看懂的文字搞在一些西方理论里转圈子,而对上海本土的海派文艺是怎么一步一步来的,怎样中西融合,接纳了西方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文艺样式,使海派文艺发展起来的历史,评论不多,分析不多。

   30年代的时候,上海汇集了文化界20多万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是怎么会到上海来的呢?因为上海这个时期氛围好。那些很乡土的“的笃板”,怎么一点一点起来成为大剧场中的大戏剧的呢?后来到50年代发展得那么成熟呢?刚在谈到的,50年代有一批作曲的优秀人才认真加入了戏曲的音乐制作,使戏曲更优雅了,这些历史功劳不应该抹杀,当然还有其他的,比如话剧的种种元素的借鉴移值,多数是成功的,我们一定要把历史理清,要对有功之人评价正确。

   我曾写过一篇《上海流行歌曲的春秋》,上海流行歌曲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里面重点是写的陈歌辛和刘雪庵,后来是怎么会衰落下去的?我们要认识到这个问题,认识以后,现在上海的原创流行歌曲为什么听不到没有流行?只好唱港澳,台湾、日本唱红进来的,作曲家在哪里呢?我们的文化怎么发展起来?回过头去看看上海,这些历史一定要弄清楚,好好总结。上海曾经是世界流行歌曲发源地之一。我们现在大剧院演出的外国的歌剧怎么好怎么好,捧得很高,一张票一千元,但是不要忘记,如果没有自己文化的根底,我们只好说是在那里附庸风雅罢了,所以一定要把上海自己的本土文化复兴起来。

   书中我写了流行歌曲,写了沪剧、写了越剧、也写了电影。上海的电影,在30年代也是非常繁荣的,特别在反映市民的生活,工农的苦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些方面超过了好莱坞电影,所以说,当时上海的电影在世界范围来看,是现代性很强的电影。

   虽然过去屈辱,上海划分成租界,但是我们看到殖民性的另一面,也就是许多外国先进的物质、技术、先进的理念引进上海,使上海变得很有现代性,能吸收先进的东西,而且与我们本土化结合起来,才产生这么多的电影片子,那么多的流行歌曲,从初创、汇聚到成熟、繁荣10多种的都市戏曲,这些功劳都是我们长三角人的功劳。应该说,实际上是明清以来,在长江流域的下游,就是现在的长三角地区,苏南、浙江、皖南地区,这些地方文化的根底是很深的,所谓资本主义的商业萌芽,市民化的生活,从元朝以后,首先是在我们长江三角州地区产生发展的,这些地方集中了我们中华文化中优秀的部分。知识分子后来都集中在上海,为什么呢?因为上海有宽松的环境。你看这些现代文学作家,都是浙江人,还有鸳鴦蝴蝶派,也是先驱者,在苏州,常熟一带的这些人来了以后,上海有西方先进的理念,与本土大众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我们的由科学和民主为底蕴的海派文化,所以海派文化是有商业化作基础,是一种新文化。鲁迅当时的分析是说得很对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很多地方小戏,是在地方都生活不下去了,一边乞讨,一边田头娱乐的小戏,能够在上海一点一点地发达来,最后到了50年代达到很成熟。而最成熟的作品,现在我们听到的演出得最好的作品61、62、63年间产生的录音。之所以这么发达,这段历史一定要总结,总结出到底是怎么样的功劳,应该要写清楚,不要像过去那样用简单化的方法一笔抹杀,上海的文化好像只有几个人凌空创造出来的。

   我们上海的文化过去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对著作权益很为尊重,写得明确。我看到 30年代出版的唱片上,作词、作曲是写得很清楚的,这种传统在50年代还在延续传承,到50年代虽然是一张几分钱微不足道的戏曲说明书,署名也很清楚。 即使当时水辉 (许如辉)被看成有“历史问题”,已经对他有另外的看待,但说明书上依然按照过去传统,写清楚“水辉作曲”。 后来有些地方抄袭、假冒、剽窃、侵权成风,或者拆烂污、不尊重。在 50年代的背景下,说明书还能写清楚是”水辉作曲” ,现在却去否定掉,这对文化发展将会起什么作用?以后谁还会去创作创新?所以我认为第一步应该充分尊重事实,所以我们现在要强调保护知识产权。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是关于“黎锦晖的最后岁月”,黎锦晖最后时候还说“我是黄色歌曲鼻祖,应该枪毙”,自己把自己贬到这样的地步了,其实他是现代音乐的鼻祖。我已把他的《毛毛雨》、《特别快车》唱片都买来了,以后我们要把现代音乐一点一点评价,看它的发展过程,我们应该继续搞海派文化。把历史弄清楚了,才能继续发展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怎么衰落下去的,我的书中是写得很具体的,我们要吸取经验和教训,然后重新开始,把上海的文化建设好,不仅仅是贵族文化,贵族文化也要的,比如芭蕾舞啊、好莱坞文化,西洋歌剧,上海也要,搞得好还真不容易,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上海平民非常喜欢的大众文化。毛主席说过,我们首先要“下里巴人”,我们也要明白“雅从俗来”的道理。优秀的作曲家要像过去一样投入到大众文化的创作种去。上次看到《新民周刊》有一篇报道,上海合作越剧团在 50年代“戏改”后卖戏票,一个月的票子,一个上午就卖完了,连电话局都发出警告“瑞金剧场的电话线要烧掉了!” 像群众这样狂热喜欢,真正扎根到群众中的,老百姓喜欢的文化,才是上海应该发展的文化。如果全国都是这样,国家将成为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我们说过去上海文化很繁荣,全民的参与度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标志。文化的全民性是文化繁荣的基础。我愿与大家交朋友,共同一起,把我们的文化历史写好,把海派文化发展下去

    [2008年元月14日本网首发]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Omega Watches , Cartier Watches, Breitling Watches, Chanel Watches
rolex watches, replica watches, rolex, fake wat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