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如辉与上海流行歌曲》即将刊出
( [寒夜闻柝]讯,2008-2-29)
……………
《许如辉与上海流行歌曲 —— 一个人的流行音乐史迹追记》,将由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年内(2008年)分两期刊出,作者许文霞。
2002年元月,许文霞已在北京《中国音乐学》发表过《我的父亲许如辉与中国早期流行歌曲》,“首论”许如辉是中国2,30年代早期流行歌曲先驱者之一。迄今6个年头过去了,惨遭埋没的许如辉诚已浮出了台面;而“许如辉是否中国流行歌曲先驱者?”亦已引发赞同、怀疑的不同声响;与此同时,亦见“首论”已荣幸地被海内外音乐学者作为参考文献,引用了不下10次(含作者自引1次)。
“首论”发表后,作者再度赴香港、上海、重庆、绍兴等地寻觅史料,查阅了上海《申报》30年代每日记载,和部分音乐杂志,挖掘出未见挖掘的大量许如辉史料,找到歌曲计百余首,上海时期器乐曲13部;与此同时,又在上海旧居发现了许如辉厚厚手稿,内含他如何创作“靡靡之音”之自我否定和批判文字;不过,读后并不感到“靡靡之音”是靡靡的,需要否定和自我批判,相反觉得蛮有趣,且认为30年代特定时期产生出一场歌曲革命的特定运动,是顺理成章的;据此,续写和“再论”许如辉早期流行歌曲创作,不得不为。
“再论”数年前即定稿,并最后在某刊物内搁浅,因作者不想为缩小篇幅而割舍史料,故改投《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并获及时刊发。由于事件均发生在上海,故本次“再论”,题目定为《许如辉与上海流行歌曲——一个人的流行音乐史迹追记》,文章将从许如辉投入流行歌曲创作始,到抗战爆发许如辉脱离创作撤退止,也即从上海开始,到上海结束。
由于“首论”许如辉时,已对当时上海流行歌曲的崛起原因,诸如时代背景、作曲踊跃等等,作过陈述,故这次“再论”,是以公布史料和许如辉手稿为主。由于刊物篇幅依然有限,只能披露部分史料内容。文章在网上公开时,将贴上相关影印件,以资佐证。
“再论”的内容将包括: 1926年许如辉在上海大同乐会时,踏着学堂乐歌的末梢,创作了第一首歌《四时吟》;舅父徐廉夫和钱智修是许如辉作歌的国学启蒙教师;播音为主的[子夜乐会]的来龙去脉;《搁楼上的小姐》作封面,1929年最早自费出版的12首歌;早期播音团[益智社]及驻社作曲家许如辉;任光为灌制《永别了我的弟弟》唱片,1930年与许如辉首次见面;古典和流行并举,写歌曲的同时,创作了《还我河山》,《新胡茄十八拍》,《壮志千秋》等中国民族器乐曲和交响乐曲;1935年为什么是许如辉音乐创作的丰盛年;30年代黎锦晖许如辉被相提并论;《永别了我的弟弟》有260余位歌手演译,电台天天唱这支歌,遍及整个30 年代,音乐史上罕见,绝无仅有。
此外还兼及:30年代播音团是比歌舞团更强大的歌曲传播和流行渠道;大多数30年代流行歌曲是清纯的、健康的;1937年救亡歌曲掀起时,流行歌曲依然强大,并未被压下去;30年代流行歌曲衰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全球流行歌曲研究方兴未艾;等等。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