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清华》序
谢 泳
《家在清华》封面书影
际平先生约我为他和杨嘉实先生主编的这本书写一个短序,我没有犹豫就答应了,我和际平先生没有见过面,但我对他的这个工作肃然起敬。这是清华后代对他们前辈的一种特殊纪念方式,这种方式不但保留了史料,更保持了情感,持续了历史记忆……清华的校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现代历史,很少有一个国家中的一所大学与国家的命运有这样紧密的关联,但清华有这样的幸运,在相当的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清华,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人们可以想想,在逝去的岁月里,无论政治信仰如何,为中国现代化出过力的各种人士,有多少是由清华而来,又有多少是由清华而成就了自己一生的伟业。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很少能不和清华发生关系,清华后人能在清华百年的时候以这种方式怀念父辈的努力,传达的不仅是对父辈的敬爱,更有对父辈精神不曾完整留存的歉意……
胡适是第二批清华庚款学生,严格说,他没有在清华上过学,但他与清华还是有关系,到了西南联大时期,如果他不去做驻美大使,他就会去昆明做西南联大的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大是由他和一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主张建立的,胡适自己说过他是倡组西南联大者之一,他把自己看成是西南联大的一员。从这个关系看来,胡适是由清华出来最后落脚北大的,在很大程度上,胡适的经历有象征性,中西文化的最终和合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以怎样的诚意来努力。
清华的命运是坎坷的,但坎坷中又有清华的福气,中国大学,在他们后半生的历史中,很少有不改名换姓,甚至消失的,但清华没有,她的校名没有变来变去,他的校园没有四处播迁,不幸中的万幸,她没有因为政治原因,让一个美好的记忆从人们心中完全消失,更让人感慨的是,海峡两岸如今都有一个清华大学,他们本来应该是一家,但政治和教育有时候是会冲突的,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说,清华的历史又是一部中国的当代历史……
清华的路是不平坦的,她不仅有这边的清华和那边的清华之分,还有老清华和新清华之别,人们怀念清华,其实怀念的是那曾经消失的精神,那是一种沉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种认真奋斗,胜不骄,败不馁的运动家精神;对事,它代表苦干实干,勤劳尽职;对人,它代表谦虚自律,容忍异见,互相合作的民主素质;对学术,就是陈寅恪写在王国维纪念碑上的那种理念。老清华是综合大学,新清华是工科大学,清华为综合大学的历史短,为工科大学的历史长,这其中的甘苦,怕只有清华人才品味得出来,想到清华的命运,真有一部廿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之感。
一个清晰的历史事实呈现在人们面前,本书作者们大多是知识精英,但在专业和社会声望上,很难和他们的父辈比肩。在清华校史上,凡老清华出身的知识分子,对于他们成长的时代很少完全认同,但当后人观察他们的成长道路和思想道德形成的时候,人们又不能把他们成长的时代和他们在专业上创造的时代割裂开来,所以在清华校史上,存在这样一个悖论,在被否定了的老清华时代,大师辈出;而在肯定了的新清华时代,超越老清华知识分子的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我们从际平先生和杨嘉实先生主编的这本书中,可以生出无限感慨……
谢 泳
二OO八年二月二十八日
[二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