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五十载辉煌 《梁祝》魅力永恒
中国文明网 2009-05-28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5月27日专电 (记者张艺) 5月26日晚,中国爱乐乐团携著名小提琴家在人民大会堂再次上演经典,深情演绎《梁祝》的永恒魅力。
在幽蓝的舞台背景下,蝴蝶纷飞,如梦似幻。《梁祝》首演者、年近七旬的小提琴教授俞丽拿一袭黑色晚礼服,一出场就博得掌声一片。随着悠扬的长笛和双簧管的前奏,琴弓优雅地扬起,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从指尖流出,把观众带回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好爱情传说中,也把台下的“梁祝迷”带回到多年前的那个纯情年代。
1959年,新中国的音乐院校及其学生们初涉西洋乐器就开始了民族化的尝试,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正是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重要成果。作品完成时,作者何占豪和陈钢年仅26岁和24岁,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梁祝》首演者、18岁的俞丽拿,当时也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三个人的珠联璧合成就了近代中国乐坛的一段不朽传奇。
何占豪夜挑油灯,从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产生灵感,于越剧《梁祝》中汲取艺术养分,为主旋律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钢作为作曲系的高材生,在这部作品中尽显才华,运用西洋古典音乐的曲式结构、和声配器方法,将小提琴技巧的多样性以及对浪漫主义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俞丽拿为了吃透《梁祝》作品,学习了越剧唱腔、二胡的演奏,把从民族音乐中得来的体会运用到小提琴上,将二胡才有的滑指手法用在小提琴演奏上,使《梁祝》在表现满腔悲愤、痛苦欲绝的情感时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1959年5月27日,上海兰心大剧院,《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作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首演后,全国轰动;时光穿梭五十载,纪念《梁祝》诞生50周年音乐会上,当观众的听觉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视觉则被舞台大屏幕上何占豪、陈钢和俞丽拿当年合奏照片所吸引,照片上的三个年轻人意气风发。人们不禁疑惑:这么年轻的学生何以成就如此的绝唱?
小提琴家盛中国和陈钢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致的答案:“那是两个纯情的学生在一个纯情的年代写出了一部纯情的作品。”盛中国认为,《梁祝》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了跨越时空的唯美主题;同时恰当地运用了小提琴作为“乐器皇后”音质特点,以此成为“中国贡献给全人类的艺术杰作”。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本质在《梁祝》中得到忠实诠释和艺术升华,有爱的纯粹、反抗的坚决、表现了人们苦苦追寻的人性之光和爱情之花。用陈钢自己的话解释成功秘密:“《梁祝》是中国的情感标志和文化符号,它也是梦的化身,人是不能没有梦的,怀着乌托邦情愫的我,在那个美丽的‘蝴蝶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
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因为《梁祝》而喜爱上小提琴这种西洋乐器。《梁祝》中西合璧、浑然天成,把世界的音乐财富引进了中国,同时也将中国的精神财富在国际乐坛发扬光大。
如今,《梁祝》被改编为钢琴、二胡、琵琶、古筝等各种乐器的演奏版本,依然是世界一流的音乐厅久演不衰的曲目。经过时间的洗礼,任何对《梁祝》艺术和文化价值的质疑都是徒劳的。五十年了,《梁祝》仍被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人喜爱。
半个世纪后的聚会,浪漫的音乐会现场徜徉别样的感动:俞丽拿演出前还在打吊针,却依然和中国爱乐乐团一起认真排练;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作为“国际乐坛《梁祝》的传播使者”专程来到北京,与“中国的梅纽因”盛中国同台演绎,成为当晚演出的亮点。而青年一代的小提琴家李传韵、陈曦和殷欧卡琳的精湛技艺和默契配合,彰显了中国“80后”“90后”琴童们的演奏已经达到世界一流青年演奏家的水准。
演出接近尾声时,在李传韵以其特有的激情完美地演奏了乐曲段落后,全场观众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着其飞扬的琴弓响起了赞美的掌声。经过了多位代艺术家的诠释之后,《梁祝》的丰富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体现,经过岁月的沉淀始终光鲜夺目。完整的三遍演奏仍然令现场曲终人难散,如泣如诉的旋律告诉人们:《梁祝》会在一代又一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们的演绎下,让中国式“蝴蝶的爱情”在全世界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