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往何处去?
南薇 文
………………
越剧,这个来自嵊县农村的小歌班,在短短数十年间,发展成全国性的大剧种,绝不是偶然的。我们试从她的发展历程来考察一下,就不难看出她赖以成长的各种因素。
最早的男班,虽然已经从说唱衍化成了戏剧的表演形式,但由于它没有女演员,曲调简单,乡土气息浓重,在城市中也没有遇上籍之发展的机会。所以,不久便渐趋没落。代之以兴的“女子绍兴文戏”,初来沪上表演之时,尽管还是演的男班那一套东西,剧场也简陋偏僻,可是那时正处于上海被沦陷成孤岛的敌伪时期,在这块畸形繁荣的土地上,不时封锁,不时戒严,市民们在流氓、奸商、特务、兵痞的横行压榨下,过着痛苦窒息的生活。他们在一天劳累下,或在封锁圈内无所事事,便逐渐投向女子越剧之门,来寻求一些古代才子佳人的喜怒哀乐之情,聊以逃避、麻醉一下自己的苦恼;而那些反动社会的渣滓,则把女子越剧看做渔猎捧角、寻欢作乐的场所,於是越剧得到了在上海堪以立足的基础。但这种基础是绝对不能使越剧发展到今天这种局面的。促使越剧飞快的发展到今日地步,关键还在越剧演员中出现了以袁雪芬同志为首的一大批洁身自好、勇於改革现状,敢同反动势力争衡的演员;越剧领域里渗入了一批甘于拓荒的新文艺工作者,他们从清白做人开始,不甘再当为人轻视的所谓“戏子”,改革了制度,以健康的内容,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在戏,包括布景、灯光、服饰、化装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经过了多少艰苦的尝试和摸索,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表演形式。当然,除此之外,越剧所以能达到今天这个境地,关键的关键,还在于有党的领导,周总理的关怀!
女子越剧到了文化大革命前夕,基本上已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进而男女合演的问题也被提到了日程上来了。已经成形的越剧,孕育起许多有造诣的演员。正当要轰轰烈烈地进一步探索她的前路时,她被四人帮扼杀了!及到四人帮复灭,越剧艺人老的老,死的死,星散的星散,也和其它剧种一样面临着一个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困境。於是党和爱好这个剧种的观众,以无比坚强的决心和热忱,使之一一恢复,热爱越剧的观众,以狂热的心情给予了爱戴。
几年过去了,我们再来审度一下自己的剧种,在她重新获得新生之后究竟比先前进步了,抑停滞着?还是在倒退?从总的倾向来看,前景并不是很乐观的!
越剧过去之所以能够飞跃向前,是她在演出进程中不断地改人、改制、改戏,便以此三点而论,今日的越剧从业人员中,很难能找到一个以改革越剧为己任,以越剧命运为目的有心胸者!多数演员但求演好一个戏就满足了,把整个剧种的盛衰视为是领导上的事,或是越剧院的事。少数还热衷于争权夺利、抢戏吃醋的漩涡里打转,甚至不讲戏德,抑人扬已,有的还陶醉在一些盲目吹捧的观众怀抱里。其次,目前有些剧团仍因袭着“四柱头”的制度(即小生、小旦、小丑、老生),在四个头肩统治的剧团中,任何一个戏的角色分配,总是先把重要的角色分给四柱头,然后才论资排辈地以二肩、三肩分下去,这种制度自有它的好处,四柱头一般都是享有盛名,表演上多少具备一些经验的,但它的缺点在于对青年演员、新生力量的压制。另外,四柱头大都上了些年龄的,假如角色中是以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为主的,若也论资排辈来扮演,势必有损人物形象。成了名的演员如何通过传帮带,能适当让些戏给青年演员演演,我想这对越剧前途是有利的!谈到改戏不免会接触到这样一个问题,前阶段剧团竞翻箱底,美其曰“传统戏”,在这里我不禁要问:“什么是越剧传统?”我认为越剧传统,应该是当年“雪声”、“芳华”、“玉兰”、“东山”等剧团,那种演出态度、风格、样式、剧目,溶健康的内容,革新的形式于一炉创作。那种不加改动,一仍其旧的箱底,只能是“草台班”时的传统,如果老是让这类传统充斥越剧舞台的话,越剧事业只能是倒退。另外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如果老是停留在五十年代的一些剧目中徘徊,它能带领越剧往何处去呢?
有人不敢三者并举,认为现代戏缺乏票房价值;新编历史剧会曲高和寡,只有翻翻传统戏才有人看。我在想,这在五十年代初,那些敢於斩荆劈棘、勇往直前的团体,曾不止一次地演出过许多现代剧和新编历史剧,业务也未见衰败,同样也出现过好戏。时隔数十年,一切舞台设施都赶上了先进的科学化了,难道就不能再迈一下脚步,使之放一异采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