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施万春谈作曲
来 源:小蝌蚪 http://www.5ikeke.com/news/html/2008-8/200882618545173817879.html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音乐创作空前繁荣、发展,作曲家们在学习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的同时,也在探索着中国新音乐的发展道路。对各种现代作曲技法的尝试及对西方现代音乐中不同风格的模仿曾风靡一时,备受中国新一代作曲家们的青睐,对传统作曲技法的否定甚至成为一时的潮流。伴随着新的作曲技术的运用,新的美学观念也影响着人们对新音乐和音响的追求。 在各种新音响成为音乐创作中追求的主流时,施万春则并没有盲目地追赶时尚,仍坚守着自己看似保守的创作路数,用他对艺术、对人生深刻的感悟,通过代表作曲家独特风格的音乐语言,用一片真情谱写着能与听众心灵相通的动人音乐。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实践之后,回过头来从新审视施万春的音乐,发现他的音乐实际上并不保守,而是用他的敏锐和智慧在继承和创新之间探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并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与选择。
2008年8月23日,本网站记者有幸采访到了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原作曲系主任施万春老师。
记者:施老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学作曲在外人看来是很高深的,您觉得学作曲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施万春:衡量一个学生适不适合学作曲,首先要看他听音乐时能不能感动他,与音乐有没有共鸣。如果一支曲子听下来,他热泪盈眶,完全进入到音乐里,这样的学生就是一个很好的苗子。其次是看他有没有音乐。这里的音乐不是说只要会弹琴就可以了,而是要有心灵与音乐的交融,也是与音乐的共鸣。有的学生弹琴很好,技术很好,但是听上去没有音乐。这样的学生不行,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怎么去感动别人?有的学生不会很高深的技巧,但是他弹琴时完全跟变了个人似的,这样的学生也是良才。最后,从一个人的言谈话语、从他弹琴能够感到他非常热爱音乐,尽管不懂作曲没有关系,但一定要热爱音乐,这就是条件。还有的学生耳朵特别好,钢琴弹的特别好,又喜欢作曲,渴望学音乐,这样的学生我一定会收。我是凭着经验对入学的学生进行筛选,完全看学生的素质。
记者:您觉得学生在学作曲的时候,应该重视哪方面的素养? 施万春:对于作曲专业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练好基本功,特别是传统技法。和声、复调、配器、曲式四大件非常重要,千万不能忽视。传统的功底非常非常重要。传统的和声,传统的配器,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还在延用着。尽管吸收了很多外来的或者现代的技法,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的。有的老师提出来,学和声没有用,认为传统和声害死人。我认为这有些偏激。其实传统和声也好,传统配器也好,这对于一个学生将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把传统的东西学好学通,才有可能进入现代。更何况很多老百姓还是非常喜欢听传统音乐的,所以传统音乐一定要写好,那么要写好传统音乐,没有传统功底是不行的。把基本功练好后,以后想发展现代音乐也可以。传统音乐是现代音乐的基础,比如说,和声的紧张度,音响的紧张度,这些都是从传统来的。所以我认为,通过传统音乐的学习,可以更深层次地领略到现代音乐。
记者:最后,请您与我们热爱音乐与热爱作曲的朋友分享一下您的创作经验? 施万春:或许是因为经验问题,我创作时和声、旋律、织体、配器等所有这些手法都是同步产生的,不分先后。因为体现一个构思,不全是靠旋律,有时候旋律占的比重大一些,有时候和声占的比重大一些,有时候乐队的配器和音响占的比重大一些,这些都必须同时考虑。一支优美的旋律,包括一些很民族、很民间旋律,也必须陪伴着很有动力的和声,所以我在构思旋律的时候必然会同时考虑和声以及一些能在钢琴上应付的织体的变化。不可能先写一段旋律,然后再配和声,这样的话,和声表现的力度不够,它没有和整个旋律融合,这个对于初学作曲的同学们可能会感到很困难,但是当你把和声学好,把复调学好,以后在创作中就很自然地融合进去了。这叫立体构思,但是短期之内不可能克服,不能着急,慢慢来。
最后,施老师提到,作曲的路是个很漫长的路,要想做出好的作品,就必须要多听,多感悟,多体验生活。(编辑 狐狸)
(中国音乐学网 emus) |